第3章

我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却始终落不下去。

回到工位,张程朝我点了点头,没有多话。他的桌面总是整整齐齐,文件夹分类明确,每张纸都贴有标签。干净,克制,没有一丝多余。他是标准的“实习优等生”,但没人知道他真实的想法,因为他从不表态。

临近午休,他突然轻声问我:“你昨天是不是拿到了‘那本’?”

我愣住:“你说哪本?”

他没有再说话,只是把桌上一个文件夹推到我面前,压着一张便利贴:“看完记得放回原处。”

我打开文件夹,里面是复印件,共十页。第一页页眉上写着:“R.C.内测评分机制·草案”,下方一行字用红笔标记着:“未经授权,禁止外传”。

我的手微微发颤。那不是简单的员工手册,而是某种系统化评分表。文件列出了十余项评分标准:时间响应率、语音情绪曲线、汇报节奏、协同表现度、下属感知模型、上级稳定依赖性……

我一个个看下去,感觉胃里泛起一阵寒意。这些评分标准,比我能想象到的还要细,还要冷酷,还要——真实。

每一项后面,都有“记录方式”与“隐性观察人”备注。所有分值最终自动汇总为一个“适配风险指数”,分数过低者“视为系统性不适应者”,由人事建议不予转正。

我终于明白,我们根本不是在“实习”,而是在被“筛选”。而这场筛选,并不公开,也不允许质疑。

我合上文件夹,张程看着我,语气很淡:“知道这些没用,写好你的改进计划才是重点。”

“你也在被评分?”我忍不住问。

他嘴角牵动了一下:“你以为谁不是呢?”

午休时,我独自走到天台。阳光正好,但风有些凉。我靠在栏杆上,把手机放在腿上,打开备忘录,写下两行字:

——被评分的不是工作,是沉默。

——越是安静的人,越是得分高。

我把这两句话删了又写,写了又删。

快一点半时,我接到林浩然的语音电话。他一贯不发文字,喜欢用语音来传达那种“随时掌控”的姿态。

“启明,今天组会上我可能会点你,问几个上周协作情况的问题,你提前准备下。还有,昨天那份计划别太长,重点是态度清晰。”

“好的,林哥。”我照例用轻松的语调回应。

“对了。”他顿了一下,语气轻了点,“张程最近状态不错,你多跟他学学。”

我点头,但心里升起一股不易察觉的警惕。

下午三点,部门协调组会准时开始。我坐在靠边的位置,面前摊着会议记录模板。每次开会都有记录模板,时间、发言人、重点、责任人、节点时间,必须填满。

会议中段,林浩然叫了我的名字:“上次RTP客户需求会,你提到对方有‘改档期’意向,能详细说说吗?”

我顿了一下,说:“对方口头表达了试探意向,计划提前到十月底启动投放,但没有写进正式文件。”

林浩然笑了一下,点点头:“行,那这条就先不进汇报材料,等客户正式发文我们再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