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然后他转头对项目助理说:“以后涉及判断类信息,我们让张程来核一下。”

我没说话,只是在本子上默默记下“判断类信息:需二次过滤”。

张程没有看我,只是低头写着什么。他的笔在纸上快速划过,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早就知道这一幕会发生。

会议结束后,我路过打印区,无意间听见隔间里两个助理小声交谈。

“张程这次稳啊,听说分数在组里排第一。”

“谁说的?”

“他女朋友就是数据部的,当然知道。”

我没有停留,继续走回自己的位子。打开电脑,看着桌面文件夹一个个跳动,眼前忽然浮现出那个评分文档上最后一条备注:

“评分权由数据组与导师联合持有,最终建议不接受申诉。”

我盯着那句话,脑中忽然闪过一个名字。

周淼。

她是上个月离职的前实习生,原本是项目二部的转正热门人选。有一天突然提交了离职申请,理由是“家庭原因”,第二天就彻底销号,连微信都拉黑了我们所有人。

她,是不是也见过这份评分机制?

晚上十点,我刷着手机,忽然看到邮箱里多了一封新邮件。

发件人:不明

附件名称:第十七组打分样本(隐藏评分).docx

我手指悬在屏幕上,迟迟不敢点开。文件名上的日期,是今天。

而收件人,只有我一个。

附件,我最终还是点开了。

文档加载的过程漫长得令人焦躁,仿佛每一秒钟都有人在背后注视着我是否犹豫、是否畏缩。我盯着进度条发呆,直到那串黑色字母和数字跳上屏幕,像是一道道不容逃避的审判。

第十七组,打分样本。隐藏评分。

我的名字赫然在列,排列在第六个。每一行都有一个编号,对应工号、部门、导师、当前综合适配率、风控标签、数据行为异常指数、备注建议。

综合适配率:68%。风控标签:高敏情绪/表达不受控。数据行为异常指数:2.6。

备注建议:持续关注。必要时启动“提前规避”流程。

我盯着“提前规避”这四个字,脑袋里一阵嗡鸣。它看起来像是个中性术语,但我已经明白,在这个系统里,每一个中性词背后都藏着一套完备的处置机制,而我,正被那套机制悄悄推向边缘。

翻到下一页,是张程的数据。

综合适配率:94%。风控标签:无。异常指数:0.1。

备注建议:转正优先考虑。可提前布置对等工作任务以进行中层适配测试。

他果然领先,甚至已进入考察“中层潜力”的阶段。

我第一次感到,所谓的“努力”“态度”“能力”从不是主导因素。我们被筛选,只因为在看不见的系统面前,谁的行为更“顺滑”,谁的情绪更“可控”,谁的每一个动作更接近于模板答案。

而我,不合格。

这一整夜,我没有合眼。第二天早上八点整,我站在打印室门口,看着墙上新换的打印提示牌。上面的红色小字赫然写着:“本区已启用行为追踪装置,请规范操作,严禁私自打印非授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