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后未考上大学的杨林,怀揣电影梦,在电影学院旁听三年。他决心拍摄一部展现家乡赣省红都市红军乡风土人情与红色文化的电影。
为筹拍这部电影,杨林历经八个多月,辗转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向亲戚朋友寻求投资,最终筹得三百万。2023年7月18日,电影在红军乡开机。
拍摄过程中,他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父亲提供历史资料当顾问,母亲和姐姐参与其中,爷爷奶奶也给予资金支持;乡亲们纷纷帮忙,提供场地、道具,客串角色;还有来自各地的投资人、前辈等伸出援手。
电影最终顺利完成并公映,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红军乡的红色故事,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和特产销售,改变了家乡的面貌。杨林也实现了与故乡的约定,用镜头讲述家乡的过去与现在,并将继续记录它的新故事。
第一章 蝉鸣里的岔路口
六月的太阳把柏油路晒得发软,我捏着那张没写着大学名字的纸,在村口老槐树下蹲了半下午。蝉鸣跟要钻进脑子里似的,聒噪得让人想把纸揉成球塞进树洞里。
"杨林!"母亲刘青霞的声音穿过热浪,她穿着橙黄色的环卫服,额头上的汗顺着眼角往下淌,"饭都凉透了,蹲这儿作甚?"
我慌忙把纸塞进裤兜,站起身时膝盖麻得发颤。母亲递过来一瓶冰镇绿豆汤,玻璃瓶外壁的水珠沾了我一手。"没考上就没考上,"她用袖子擦了擦我额角的汗,"你爸说了,天无绝人之路。"
晚饭时,父亲杨荣祥没像往常那样念叨分数。他扒拉着碗里的米饭,筷子在桌上顿了顿:"你姐当年也不是一帆风顺,复读一年不也走了?"
"我不复读。"我把筷子往桌上一放,瓷碗和木头桌面撞出脆响,"我想当导演。"
母亲手里的汤勺"哐当"掉在碗里,父亲的眉头拧成个疙瘩。窗外的蝉突然停了声,屋里只剩下吊扇吱呀转动的声音。
"导演?"父亲把眼镜往鼻梁上推了推,"那是啥营生?能当饭吃?"
"就是拍电影的。"我梗着脖子,"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县里录像厅的片子我看遍了。"
"看片子能当饭吃?"母亲的声音发颤,"你爷爷奶奶都是教授,你姐在念大学,你......"
"我明天去省城电影学院问问,能不能旁听。"我没等她说完就起身,后背还能感觉到父亲沉下来的目光。
夜里,我躺在吱呀作响的木床上,听见父母在堂屋低声说话。父亲说"随他折腾吧,年轻人总得撞撞南墙",母亲叹了口气,说"他才十七,能折腾出啥"。月光从窗棂漏进来,在墙上画出格子,像电影里的分镜。
第二天一早,我揣着母亲塞给我的五百块钱,登上了去省城的长途汽车。车窗外,熟悉的田埂和白杨树往后退,我摸了摸裤兜,那张没考上大学的纸还在,突然就不那么硌得慌了。
第二章 教室后排的影子
电影学院的大门比县中学气派十倍,门口的石狮瞪着我这个穿布鞋的不速之客。保卫科的大爷听我说要旁听,挥挥手让我去教务处。
教务处的老师戴着金边眼镜,翻着我的高中毕业证直皱眉:"我们这儿可没收过旁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