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爷爷带我去了上海电影博物馆。站在那些老旧的摄像机前,看着墙上闪过的经典镜头,我眼睛都看直了。爷爷指着一张黑白色的剧照:"这是《神女》,中国早期最好的电影之一。"
"您也懂电影?"我惊讶地问。
"我年轻时爱看戏,也爱看成片。"爷爷笑了,"那时候哪有现在的条件,看场电影跟过年似的。"他突然看着我,"小林,你是不是不喜欢学传媒?"
我心里一紧,刚想辩解,爷爷却摆摆手:"跟我说实话,你是不是喜欢电影?"
我咬着嘴唇,点了点头。原以为他会骂我不务正业,没想到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喜欢就去学,爷爷支持你。你奶奶总说,咱们家的孩子,就得干点自己喜欢的事。"
离开上海那天,爷爷塞给我一个存折:"这里面有两万块,你拿着。别告诉你爸妈,也别告诉你奶奶。买台像样的设备,好好学。"
火车开动时,我看着窗外的爷爷和奶奶,突然觉得鼻子发酸。他们站在月台上,像两棵老槐树,静静地望着火车消失在远方。
第七章 三年之约
时间像学院门口的梧桐叶,落了又长。转眼就到了第三年,我不再是那个只能坐在教室后排的旁听生,周老师让我帮他带本科生的实践课,赵鹏成了小有名气的摄影师,经常有人找他拍广告。
"杨林,周老师说你要走了?"赵鹏拿着瓶啤酒,坐在出租屋的床沿上,"真不打算考个文凭?"
"不了。"我把最后一本书装进箱子,"我跟自己说好了,就试三年。"
"那你去哪?"
"回家。"我笑了笑,"拍一部关于家乡的电影。"
这个念头在心里盘桓了很久。每次想起红军乡的老槐树,想起父亲讲过的红军故事,想起母亲扫过的那条老街,就觉得心里有团火在烧。
临走前,周老师请我吃饭。饭馆里人不多,他给我倒了杯酒:"我知道你想拍啥。你老家那地方,我去过,有故事。"
"就是怕拍不好。"我端起酒杯,跟他碰了一下。
"怕啥?"周老师喝了口酒,"我当年第一次拍戏,紧张得把台词都忘了。拍电影嘛,就是在试错里往前走。"他从包里拿出个U盘,"这里面有我攒的一些资料,关于纪录片拍摄的,你拿去看。"
我捏着U盘,心里热乎乎的。三年来,从他办公室里的那几本旧书,到器材室里的那台旧摄像机,再到现在这个U盘,他没说过多少鼓励的话,却总能在我需要的时候,递过来一把梯子。
离开省城那天,赵鹏去送我。汽车站里人来人往,他塞给我一个相机包:"里面是我那台旧相机,你拿着用。等你拍好了,我来给你当摄影。"
"一定。"我抱了抱他,转身登上了汽车。
车窗外,熟悉的街景往后退,就像三年前离开家时那样。只是这一次,我的包里装着U盘、相机,还有一个沉甸甸的念头。
第八章 家门口的犹豫
王大爷的三轮车铃铛叮铃作响,他探着脖子瞅我:"真是你啊!这都三年没见,长壮实了。"
我把包往车斗里一放,讪讪地笑:"大爷,您还跑三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