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编号。”

我没听清后面是什么,只听到“编号”。

我冲到门口拉开门,走廊空空如也。滑石粉完整,录音笔依然沉默。只有我的心跳声越发清晰,仿佛被什么无形的程序在计算着频率。

我那张便签纸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新的,贴得整整齐齐,字迹依旧是手写:

“系统检测到编号000139存在潜在偏移,自动调整行为反馈。”

我明白了。我不是在测试这个系统,而是从我插入门禁卡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系统标记为了测试对象。

我是编号000139。

而它,一直在等我出错。

第三章 回声公式

我开始系统性记录每一晚的异常。

这已经是第六天。第六次睡前在门口洒粉,第六次打开门禁记录比对时间,第六次在日记中写下“编号000139——行为偏移尚未归零”。

白天一切如常,除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低声议论。有人说,他们的评分页面里突然多了一项“默认评价”,选项是灰色的,无法修改;有人说,食堂刷脸识别的系统开始记录“低头频率”;甚至有同事说,自己梦见公司要求他们填写“行为一致性自检表”,醒来后手机里真的多了一封待填的未发邮件,收件人是“system@internal.cn”。

没人敢对主管提起,甚至连同事之间也只敢在厕所里或楼顶抽烟时低声说说。就像一条规则已经被写入空气,谁说出口,谁就会成为下一个被“优化”的目标。

而我,已经被系统认定为偏移编号。它没有明说,但它的每一次反应,每一个擦边的数据篡改,每一条纸条的递进措辞,都在不断提醒我:

你已经不在“可控”范围内了。

那天中午,我接到了人事部的电话,说有个“系统回访问卷”需要线下签字确认,让我去九楼档案室一趟。我去了。

九楼是除顶层会议室之外的最高一层,平时几乎没人上来。我走进档案室的时候,空气里有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但和医院的不一样,那味道更像是纸张和塑料长期密封后释放出的压抑。

柜子一排排贴着标签,从“员工入职协议”到“智能评分行为数据处理授权书”,分类清晰,但我找不到我要的那份问卷。

直到最里侧一个抽屉,贴着标签:“编号逻辑回声样本”。锁是开着的,抽屉微微拉出一条缝,像是在等我。

我犹豫了一秒,把它拉开。里面只有一个文件袋,袋子上写着:

“编号000139|行为回声结构预演版”

我从没听说过这份资料,但它的存在却像是早就知道我会来。我打开文件袋,第一张纸就是一张图表,标题为:

“回声公式 · 原型试验报告摘要”

内容我只看懂一半,但最上面的三行字我看得清清楚楚:

畸变行为会被系统标记为“可观测”

可观测状态超过五次,将激活“行为回声”

编号000139当前回声等级:二级,预测上升中

纸张下面还夹着一张评分页面截图,是我的。评分项并没有显示得分,而是一个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