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这套"官、职、差遣"分离体系,堪称宋太祖的"政治魔术"。当年宋太祖夺了后周的江山,看着那些前朝旧臣就犯嘀咕:"直接撸了怕人家造反,留着又怕他们抱团。"于是想出这招:把"官名"变成养老金凭证,"差遣"才是实际工作,今天让你当知州,明天调去管盐铁,岗位常换,权力难聚。就像公司老板怕部门经理坐大,三个月换一次岗,美其名曰"轮岗锻炼",实则"防止你拉山头"。

这操作导致宋朝官员的名片比现在的微商还花哨。比如包拯包青天,史料里记他"以龙图阁直学士(职)权知开封府(差遣)",他的"官"其实是"礼部侍郎"——但谁在乎呢?大家只认"开封府尹"这差事,就像现在有人说"我是某公司CEO",没人会纠结他的职级是P7还是P8——实权才是王道。

更魔幻的是"寄禄官"制度。比如一个官员的"官"是"吏部尚书",看着是部长级,实际差遣可能是"某县知县",相当于拿着部长工资去当县长。有人统计过,北宋中期,光"带职"的官员就占了总数的三成,相当于公司里一半人挂着"副总裁"头衔,实际在干专员的活。

钱昆申请外放时,同事们都知道他要的"知州"是差遣,至于他的官阶够不够,那是吏部的事。就像现在有人说"我想当部门经理",没人会纠结他的职级是P7还是P8——实权才是王道。不过这制度也有麻烦:有次钱昆去参加宴会,同桌三个官员都自称"户部侍郎",聊了半天才发现,一个在管粮仓,一个在管驿站,还有一个纯属"挂名领工资",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第三章:地方官场:一群人围着公章吵架的日常

钱昆想当知州还怕通判,暴露了宋朝地方官的"生存困境":一个州的公章,得好几个人轮流摸,堪称"公章比老婆还难见"。

宋朝地方行政分三级:路(约等于省)、州(含府、军、监)、县。光州这一级,就有知州、通判、团练使、防御使等一堆官,堪称"一个州政府,半个是领导"。有个州的编制表更夸张:知州1人,通判2人,判官3人,推官2人,加上各类参军,光"领导班子"就有12人,干活的吏员才8人,活脱脱"十个将军一个兵"。

知州作为"州级CEO",理论上掌一州军政,但通判这个"监事长"随时能掀桌子。有次某知州想修城墙,通判觉得"劳民伤财",硬是把文件锁在抽屉里,俩人吵到中书省,最后皇帝亲自调停:"你们各让一步,分批次修行不?"结果城墙修了五年才完工,砖都涨价了。

路一级更热闹,设有转运司(管财政)、提刑司(管司法)、常平司(管救济)、安抚司(管军事),号称"四司"。这四个部门互不同属,都直接对中央负责,堪称"省一级的互相伤害小组"。转运司想挪用救灾款修驿站,提刑司能告他"挪用公款";安抚司想调兵平叛,常平司说"粮草没到位"——反正谁也别想独断专行。有次江南水灾,转运司要放粮,提刑司说"得先查灾民身份,防止冒领",等身份查完,灾民都快饿死了,最后朝廷各打五十大板,算是解决了问题。

最惨的是县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令要管税收、断案、救灾,还要应付各路巡检、县尉的"指导工作"。有个叫郑板桥的县令(虽然是清朝的,但处境类似)写诗吐槽:"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实潜台词是:"官小事多,快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