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个叫吕本中的官员,写过本《官箴》,里面说县令每天要处理"词讼(打官司)、赋税、徭役、灾荒"四大类事,光是断案就够头疼:张家丢了鸡,李家占了地,王家儿子不孝顺,件件都得管。有个县令为了断一桩"鸡归谁"的案子,审了三天,最后把鸡杀了让两家分肉,自己还赔了酒钱,堪称"古代版调解大师"。
钱昆想找个"无通判"的地方,纯属痴心妄想。宋太祖早就下过死命令:"大州置二员,小州一员,州事无大小,须通判联署方行。"——除非他去管个荒岛,不然总有个"监工"在旁边盯着。后来他真被派到了苏州,那儿螃蟹管够,可通判也来了个姓王的,天天跟他抢蟹腿吃,气得钱昆写诗:"蟹肥暂忘通判扰,醉里挥毫骂监州。"
第四章:中央机构:一群宰相吵架的艺术
地方官闹心,中央官也别想消停。宋朝的中央机构,堪称"分权制衡"的活化石,核心就是:不让任何一个人说了算,哪怕效率低到让人抓狂。
最典型的是"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管行政,长官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宰相;"枢密院"管军事,长官叫"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三司"管财政,长官叫"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个部门互不相干,开会得皇帝亲自组织,堪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典范。
宋太祖这么设计,是被唐朝的"安史之乱"吓怕了。唐朝后期宰相兼节度使,手握军政财大权,说反就反。宋太祖拍板:"行政的别碰军权,管军的别碰钱袋子,管钱的别掺和行政!"于是出现奇观:打仗时枢密院调兵,将领带兵,后勤归三司,打完仗将领还得把兵符交回去——谁也别想拥兵自重。就像公司里CEO管业务,COO管人事,CFO管钱,仨人互相不搭理,开会得董事长亲自喊,不然能各自干半年不碰头。
但副作用也很明显:部门扯皮成常态。有次北方辽国入侵,枢密院说"得增兵十万",三司说"国库没钱养",中书省说"要不先和谈?"吵了三个月,辽国都抢完撤退了,宋朝还没拿出方案。最后皇帝急了:"增兵五千,钱从内库出,谁再吵就打板子!"这才把事定下来。
宰相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宋太祖故意设"参知政事"当副宰相,牵制宰相权力。寇准当宰相时,参知政事王钦若天天给他使绊子,俩人在朝堂上吵得面红耳赤,宋真宗只能当"裁判":"你们各说各的,朕再想想。"有次讨论官员升迁,寇准主张提拔寒门子弟,王钦若说"得看家世",吵到最后寇准急了,拍着桌子说:"你就是怕寒门抢了世家的饭碗!"王钦若也不含糊:"你当年不也是靠恩荫当官的?"气得寇准差点拔剑——当然,宋朝文官吵架顶多拍桌子,拔剑是要被弹劾的。
更绝的是"封驳制度"。中书省草拟的圣旨,得经过门下省审核,门下省觉得不合适能"封还",就是把圣旨退回去让重写。有次宋仁宗想给宠妃的叔叔升官,中书省拟了旨,门下省直接打回来:"不合规矩!"宋仁宗不甘心,改了个官名再发,又被退回来:"换汤不换药!"来回三次,最后宋仁宗只能作罢,私下跟宠妃吐槽:"不是朕不给你家亲戚升官,是门下省那伙人太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