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只螃蟹引发的职场吐槽
北宋淳化年间的某个下午茶时间,京官钱昆正对着开封府的外卖菜单唉声叹气。作为五代吴越王钱镠的后人,这位"官N代"打小在余杭吃着阳澄湖大闸蟹长大——那会儿的螃蟹论只卖,掀开蟹壳,金黄的膏脂能顺着指缝流,蘸点姜丝醋,一口下去鲜得能把舌头吞下去。可到了开封,别说清蒸蟹,连带点蟹味的东西都罕见。
开封府的小吃摊倒是热闹,街口王二的油炸蝎子串得油光锃亮,巷尾李三的卤麻雀翅膀能堆成小山,甚至还有人卖烤蝉蛹,说是"高蛋白补脑子"。钱昆第一次见这阵仗,差点把早上的胡饼吐出来:"我祖宗当年在杭州吃鱼羹饭,到我这儿改吃虫子了?"
同事们见他天天对着菜单发呆,凑过来打趣:"钱兄这是想外放想疯了?"钱昆咂着嘴,吐出那句能进《宋史·职场语录》的名言:"单得有蟹无通判处,足为所愿也。"这话翻译过来就是:"给我一个能天天吃蟹、还没通判瞎捣乱的岗位,我能把牢底坐穿(划掉),把官帽戴稳!"
这话能成官场笑料,全因"通判"这官职太拉仇恨。就像你好不容易当上部门经理,总部偏派个"副经理"来,号称"协助工作",实则天天盯着你签字——报销单要双人画押,开会时专挑你语法错误,甚至能直接给CEO打小报告说"经理上班摸鱼看螃蟹菜谱"。更绝的是,这通判还拿着跟你差不多的工资,却不用担主要责任,活脱脱一个"带薪监工"。
宋太祖设立通判这招,纯属被唐末五代的军阀们吓出了PTSD。当年节度使们占着一州之地就敢称帝,宋太祖黄袍加身后,看着地图上的州府就发怵:"这帮知州要是学郭威(后周开国皇帝,曾为邺都留守)咋办?"于是一拍脑袋:"给每个州配个'监工',就叫通判!"
通判的权力堪称"州级纪委书记兼常务副州长":知州签的文件他不画押就无效,知州贪污他能直接捅到中书省,甚至能对知州说"我是朝廷派来盯着你的"(《宋史》里真有这记载)。有次某知州想给下属发点年终奖,通判硬是拦住:"朝廷没批,你这是私分公款!"气得知州当场摔了砚台。
钱昆这种想舒舒服服当"甩手掌柜"的官,见了通判不得像猫见了老鼠?后来苏东坡在杭州当官,还写了句诗调侃这事:"欲向君王乞湖曲,但忧无蟹有监州。"——想求皇上给个湖边的差事,就怕那儿螃蟹管够,偏来个通判搅局。可见这通判,在宋朝官场的吐槽榜上绝对稳居TOP3,仅次于"工资总不够花"和"天天要加班"。
第二章:宋朝官制:论"名分"与"实权"的魔幻分离
钱昆能从主簿一路混到秘书监,靠的不是死磕一个岗位,而是摸透了宋朝官制的"潜规则"——这制度堪称古代版"岗位外包+名誉头衔"的巅峰之作,复杂到连官员自己都得随身带个"身份说明书"。
比如钱昆的"三司度支判官",听着像财政部的处长,实际上是"差遣"——真正干活的岗位;而他的"秘书监"是"官"——代表级别和工资标准;要是再赐个"金紫光禄大夫",那就是"职"——荣誉称号,跟现在的"XX协会名誉会长"差不多。打个比方,这就像你在公司挂着"高级顾问"(官)的头衔,享受总监待遇,实际却被派去管前台(差遣),名片上还印着"首席茶水官"(职),出去应酬都得先解释三分钟自己到底是干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