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没有放弃。他想起方舱医院水泥地上的那一跤,想起和那位无名护士一起默默捡拾滚落土豆的时刻。坚持,有时候就是一种最笨拙也最强大的力量。他利用等待的时间,在监狱附近的公园长椅上,反复打磨他的演讲稿。他对着树,对着风,对着偶尔路过的飞鸟练习。他将那个年轻犯人眼中燃烧的火焰刻在心里,他要为那簇火找到更多的薪柴。
转机在一个微雨的下午悄然降临。他刚结束又一次无果的拜访,心情有些灰暗地走在街上。手机响起,是一个陌生的座机号码。
“请问是李冰老师吗?”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一丝谨慎的探寻,“我是**市第一监狱教育改造科的张科长。我们收到了您的材料,也侧面了解了一些您的情况……包括您在疫情期间的志愿工作。”张科长的语气平缓,听不出太多情绪,“我们内部讨论了一下,觉得您的经历……很特殊,或许对部分服刑人员有触动作用。我们想邀请您来试讲一次,对象是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时间定在下周三下午,您看方便吗?”
李冰握着手机的手指瞬间收紧,指节泛白。雨水打在脸上,冰凉,却浇不熄心头骤然腾起的火焰。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声音听起来平静:“方便!非常感谢张科长!我一定准时到!”
放下电话,他站在雨中,仰起头,任由雨滴冲刷着脸庞。那感觉,像极了走出监狱大门时被阳光刺得流泪的瞬间。只是这一次,泪水混合着雨水,味道是咸的,却充满了生机。他知道,这仅仅是另一扇门的开启,门后并非坦途,但他已不再惧怕。他心中默念:“王老师,您看见了吗?这路,我自己在走。”
下周三的试讲,他准备得比第一次更加充分。他不再仅仅讲述自己的苦难与救赎,更着重于“衔接”——如何面对高墙外的世界,如何应对可能的歧视与冷漠,如何从最微小的事情开始重建信任、寻找价值。他将自己发传单被拒的狼狈,转化为实用的心理建设方法;将疫情志愿者的经历,提炼成“在奉献中找到立足点”的行动指南。他告诉那些即将重获自由的人:“世界或许会对你冷眼,但永远不要对自己绝望。你的价值,不是别人给的,是你用行动一点一滴挣回来的。就像在方舱,我搬的每一箱物资,都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废物。”
试讲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那些即将走出高墙的服刑人员,眼神里少了些礼堂中那种深刻的绝望,却多了更实际的焦虑和迷茫。李冰的话,像一把钥匙,精准地插入了他们心中那把名为“未来恐惧”的锁。互动环节异常踊跃,问题一个接一个,关于找工作、关于家庭关系、关于如何应对异样眼光……李冰结合自身经历,坦诚而具体地一一回应,没有空泛的鼓励,只有切实可行的建议。结束时,掌声持续了很久。张科长走上前,用力握了握他的手:“李老师,讲得很好,很实在!我们决定,将您的课程纳入我们的‘新生导航’计划,定期邀请您过来。”
“谢谢!谢谢张科长!”李冰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他知道,这块坚冰,终于被他用坚持和真诚凿开了一道缝隙。
有了市第一监狱的成功试点,事情开始出现连锁反应。张科长主动将李冰推荐给了系统内的其他同事。渐渐地,邀请函多了起来,虽然依旧需要层层审核,但阻力明显变小了。他的足迹开始出现在不同的高墙之内。每一次走进新的监狱大门,那熟悉的消毒水混合着压抑的气息依然会让他心头一紧,但他步伐却越来越坚定。他成了连接高墙内外的一道特殊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