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我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

一半是演,一半是真。

老先生看着我,又看看李文,沉默了。

他叹了口气。

“也罢。看在你们一片孝心的份上。这一套,是别人寄售在我这的旧书,字迹有些模糊,但内容不缺。一两银子,拿走吧。”

“多谢先生!”我大喜过望。

我们花了一千文,买下了一套二手的《四书五经》。

剩下的五百文,我们去了另一家店。

笔墨纸砚。

这又是一笔大开销。

最便宜的毛笔,十文一支。最粗糙的草纸,一百文一刀。墨块,三十文一块。

我们精打细算,买了两支笔,五刀纸,两块墨。

花掉了三百文。

最后,我们还买了一盏油灯,一壶灯油。花了一百文。

一千五百文钱,就这么花得七七八八。

我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和文具,往家走。

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李文有点沮丧:“辛辛苦苦大半天,一下就花光了。”

“姐,这不一样。”我说,“这是投资。是给我们李家的未来投资。”

她点点头,没再说话。

回到家,天都黑了。

我爸我妈正焦急地在门口等。

看到我们背回来的东西,我爸的眼睛亮了。

他小心翼翼地接过那套旧书,像捧着稀世珍宝。

他用手,轻轻抚摸着书页的纹路。

晚饭后,我们家亮起了两盏灯。

一盏,是客厅的太阳能应急灯,明亮,稳定。

另一盏,是我爸书房里新买的油灯。

豆大的火苗,跳跃着,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

我走进书房。

我爸正戴着老花镜,就着昏暗的灯光,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读得很慢,很吃力。

他要从这些最基础的繁体字、句读开始,一点一点地啃。

一个五十多岁的现代人,要去学几千年前的经典。

这条路,很难。

我没打扰他。

我只是站在门口,看着他。

我知道,我们李家这艘小船,已经选定了航向。

而我的父亲,就是那个最坚定的舵手。

第八章 农业革命,从一坨猪粪开始

我爸李建国的“考公”事业步入正轨。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就着油灯晨读。那股劲头,比我当年考研还足。

我和李文负责赚钱养家,给他提供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