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雪证》、《绳艺》、《暗恋几何》。"他低声说出这三首诗的名字,"你什么时候拍的这些?"

"去年冬天。"沈昭回答,"但从未发表过,甚至没给人看过。所以当我看到你的诗时,简直不敢相信...就像是你为这些照片配了文字。"

林暮合上文件夹,久久不语。风吹乱他的额发,遮住了眼睛,沈昭看不清他的表情。

"也许我们都捕捉到了同样的'物哀'。"他终于开口,用了一个沈昭不太理解的词。

"'物哀'是什么?"

"日语词汇,大致意思是'对转瞬即逝之美的敏锐感知'。"林暮站起身,"你愿意来我的工作室看看吗?就在附近。"

沈昭没想到邀请来得如此突然,但她发现自己已经点头答应。他们沿着美术馆后面的小路走了约十分钟,来到一栋老旧的公寓楼。林暮的工作室在三楼,是一个约四十平米的开间,墙上贴满了手稿和剪报,一张大书桌上堆满了书籍和笔记本,角落里摆着一张窄窄的单人床。

最引人注目的是靠窗的一面墙——那里钉着数十张照片,沈昭走近一看,惊讶地发现它们都是各种光线条件下的玻璃反射影像,与她昨晚拍的那张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也拍照?"沈昭问道。

"不,这些是我收集的。"林暮烧开水,准备泡茶,"我喜欢研究光与反射的关系。摄影是你的专长。"

他递给沈昭一杯冒着热气的绿茶,然后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厚重的相册:"这是我为《物哀十行诗》准备的视觉参考,你可以看看。"

沈昭翻开相册,发现里面全是各种印刷品和剪报,每一页都对应一首诗。在《光的暴政》那页,贴着一张老照片,上面是一个站在强烈阳光下的人,身体的一半被阴影吞噬;《雪证》那页则是一片雪地上模糊的脚印;《绳艺》是一幅古画局部,描绘着被红绳缠绕的手腕。

"这些...都是你收集的?"沈昭问道。

林暮点头:"诗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来自这些碎片,就像..."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寻找合适的比喻,"就像你按下快门的瞬间,其实是对无数光影碎片的捕捉和重组。"

沈昭感到一种奇妙的共鸣,她从未听过有人这样描述创作过程。她继续翻动相册,当看到《楔子说》那页时,她愣住了——那里贴着一张烧伤疤痕的特写照片,疤痕的形状像一弯新月。

"这是..."沈昭不自觉地抬头看向林暮。

林暮沉默地卷起右臂的袖子,露出手腕内侧——那里有一道与照片中几乎一模一样的疤痕。

"所有发光体都是暂时的伤口。"他轻声念出那句诗,声音平静得可怕。

沈昭不知该如何回应,只能低头继续翻看相册。当她翻到最后一页《祝福力学》时,发现那里空空如也,只有一角干枯的花瓣被透明胶带固定着。

"这一首没有照片?"

"还没找到合适的。"林暮的声音柔和下来,"也许有一天你会帮我完成它。"

这句话让沈昭心跳加速。她抬头看向窗外,发现天色已晚,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窗,在林暮的侧脸投下金色的光斑。她突然有种冲动,想用相机捕捉这一刻——光与影在他脸上形成的微妙平衡,像是某种转瞬即逝的启示。

"我该回去了。"沈昭站起身,却不舍地看了一眼那面照片墙,"谢谢你分享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