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写作。

这个念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

对,就写作!

他不需要写出什么传世经典,他只需要写出能打动这个时代读者的文字,写出和林哲他们不一样的东西,混个大学通知书,摆脱前世的困境!

至于什么文坛新星,什么世界之巅…… 那太遥远了,张潮想都不敢想。他现在的目标只有一个:靠写作,混个像样的大学上!

“潮子,你傻笑什么呢?” 赵磊奇怪地看着他。

张潮回过神,脸上露出了重生以来第一个真正轻松的笑容:“没什么,我突然觉得…… 有点信心了。”

赵磊翻了个白眼:“信心能当饭吃啊?走了走了,上厕所去。”

张潮站起身,跟着赵磊走出教室。午后的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户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青春特有的躁动和活力,与他记忆中那个沉闷压抑的夏天截然不同。

他深吸了一口气,清新的空气涌入肺腑,带着一种久违的、名为 “希望” 的味道。

十七岁的风,吹在了二十四岁的灵魂上。

张潮的目光越过喧闹的人群,望向远方。

这一次,他的人生,要换一种写法。

2 不一样的青春

接下来的几天,张潮彻底进入了 “备战” 状态。但他备战的方式和周围的同学截然不同。

别人埋首于五三、真题卷,他则在完成老师布置的最低限度作业后,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 “阅读” 和 “构思”。

他翻遍了市面上流行的青春文学杂志和畅销书,从林哲的《悲伤逆流成河》到韩寒的《三重门》,再到各种打着 “疼痛青春”、“残酷成长” 旗号的作品。

越看,张潮心里越有底。

这些作品,要么是刻意放大青春期的迷茫和伤痛,将其包装成一种精致的商品;要么是用玩世不恭的姿态解构一切,显得叛逆而空洞。它们描绘的青春,要么过于矫情,要么过于极端,离大多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相去甚远。

就拿林哲最火的那本《夏末的海》来说,主角们住着大别墅,穿着名牌,为了一场莫名其妙的误会就能要死要活,最后在一场盛大的海啸中(是的,海啸)完成了所谓的 “成长”。

张潮看得直皱眉。他所经历的,以及他后来当补习老师时看到的青春期,根本不是这样。

真实的青春,更多的是平淡日子里的小确幸和小烦恼。是为了一道解不出的数学题而抓耳挠腮,是看到暗恋的女生经过时心跳加速的瞬间,是和死党在操场边分享一瓶冰镇可乐的畅快,是对未来既憧憬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它或许有迷茫,有失落,但绝不是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 “疼痛”。

这里面,有巨大的空白。

一个属于 “普通人” 的青春故事的空白。

张潮觉得,他可以写这个。

他开始构思自己的故事。

主角不需要是帅哥美女,就像他自己,或者像赵磊,普通的男生,成绩中等偏下,有点小聪明,也有点懒,心里藏着一个不敢说出口的暗恋对象。故事也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写高三这一年的日常:模拟考的压力,和父母的代沟,和朋友的插科打诨,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那份小心翼翼、带着点酸涩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