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日志》的发表,给了他巨大的信心。他开始尝试写一些更长的东西,依然是围绕着青春、成长、普通人的生活这些主题。
七月初,《萌芽》七月刊上市了。
张潮特意去镇上的报刊亭买了一本。
封面设计很简约,没有用那些花哨的明星写真,而是一幅淡彩的校园插画。翻开目录,他一眼就看到了 “《高三日志》 张潮” 的字样,排在中篇小说栏目的第一个,篇幅标注得很长。
他的心跳又开始加速,手指有些颤抖地翻到对应的页码。
看着自己那些手写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印在这本他曾经反复翻阅的杂志上,那种感觉,难以言喻。
他找了个安静的角落,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虽然是自己写的东西,但再次读起,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周明的迷茫,死党王胖子的搞笑,对林晓的暗恋…… 就像在看另一个自己的故事。
他不知道读者会怎么看。
几天后,赵磊拿着一本《萌芽》,风风火火地冲进了张潮家。
“潮子!潮子!你快看!这是不是你?!” 赵磊指着杂志上的名字,眼睛瞪得溜圆。
“嗯,是我。” 张潮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我靠!你可以啊!” 赵磊一脸的难以置信,“这篇文章写得也太真实了吧!我读的时候,总觉得周明就是我,不对,就是我们!那个抢红烧肉的情节,不就是上次我们在食堂干的事吗?还有那个怕被爸妈骂的心情,简直一模一样!”
赵磊的反应,让张潮松了口气。至少,他的同龄人是能 get 到的。
但他没想到,这仅仅是个开始。
《高三日志》的影响力,远超他的预期。
先是网络上。
在那个社交媒体还不算特别发达,但论坛、贴吧异常火爆的年代,《高三日志》像病毒一样在各大校园论坛和贴吧传播开来。
“有没有人看了这期《萌芽》的《高三日志》?简直是我的高三写照!”
“+1!太真实了!没有狗血剧情,就是我们普普通通的高三生活,看得我眼泪都快出来了。”
“张潮是谁?新人吗?写得也太好了吧!比那些整天哭哭啼啼、爱来爱去的青春文学好看多了!”
“同意!看腻了林哲那些豪宅帅哥美女的故事,还是《高三日志》这种接地气的更能打动我。”
“周明太可爱了!那个暗恋的心情,简直和我一模一样!”
讨论的人越来越多,“张潮”、“《高三日志》”、“真实的青春” 这些关键词,开始在网络上发酵。
甚至有媒体注意到了这股热潮。
一家知名的文化评论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告别疼痛与矫情:从〈高三日志〉看青春文学的另一种可能》。
文章中写道:“当我们习惯了林哲式的华丽忧伤,习惯了用‘残酷’、‘疼痛’来定义青春时,张潮的《高三日志》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们对青春文学的固有认知。它告诉我们,青春不必惊天动地,不必撕心裂肺,那些平淡日子里的小确幸、小烦恼,那些为了一道题而奋斗的夜晚,那些说不出口的暗恋,才是大多数人真实的青春。这种真实,比任何刻意营造的‘疼痛’都更有力量,也更能打动人心。张潮的出现,或许预示着青春文学正在走向一条更健康、更贴近生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