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最后一个字的那天晚上,张潮看着厚厚的笔记本,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又有些忐忑。
这东西…… 真的能行吗?
它没有林哲式的华丽忧伤,也没有韩寒式的尖锐叛逆,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奇。编辑会喜欢吗?读者会买账吗?
他甚至有点不敢投稿。
“怕什么?” 赵磊在一旁啃着苹果,含糊不清地说,“反正你这成绩,考大学也悬,死马当活马医呗。投出去,成了最好,不成也没啥损失。”
虽然话糙,但理不糙。
张潮咬了咬牙,决定还是投出去试试。
投给谁呢?
他翻看着那些青春文学杂志,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萌芽》。
《萌芽》虽然也刊登青春文学,但相比《最小说》那种纯粹的商业化运作,《萌芽》似乎更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和独特性,风格也更多元一些。当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更是推出了不少风格迥异的作者。
或许,《萌芽》能接受他这种 “白开水” 式的作品。
他按照杂志上刊登的投稿地址,小心翼翼地把稿件誉抄了一遍(他怕手写的原稿太潦草),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在一个周末的午后,郑重地投进了邮局的信箱。
看着绿色的邮筒吞没了那个厚厚的信封,张潮的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既有期待,又有不安。
这封信,就像是他投进命运长河里的一颗石子,不知道会激起怎样的涟漪。
投稿之后,生活似乎又回到了正轨。
张潮依旧每天上课、做题,应付着各种模拟考,成绩依旧在下游徘徊,但他心态放平了很多。反正他的 “后路” 已经铺出去了,成不成,就看天意了。
只是,他偶尔会忍不住想起那封寄出去的稿子,会想象编辑看到它时的表情。
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空气中的焦虑也越来越浓。教室里的倒计时牌数字一天天减少,从 “20” 变成 “10”,再变成 “5”。
同学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疲惫和紧张。连最乐天派的赵磊,也收起了玩笑,开始埋头苦读。
张潮的稿子,却像是石沉大海,一点消息都没有。
他开始有点灰心了。
也许,真的是自己想多了。那种平淡无奇的东西,怎么可能被看上呢?那些编辑,大概早就习惯了林哲他们那种 “强刺激” 的文字了吧。
“算了,就当是一场梦吧。” 张潮在心里对自己说。
他开始把精力重新放回学习上,哪怕只有几天了,能多考一分是一分。
高考前最后一天,学校放假,让学生在家调整状态。
张潮在家翻看着课本,心里却空落落的。
前世的这个时候,他也是这样坐立不安,对未来一片茫然。
手机忽然响了,是一个陌生的座机号码,归属地显示是上海。
张潮愣了一下,上海?他在上海没什么亲戚朋友啊。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起来。
“喂,请问是张潮同学吗?”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和的女声,带着点上海口音。
“我是,请问您是?”
“您好,我是《萌芽》杂志社的编辑,我叫李雪。”
张潮的心,猛地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