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们纷纷响应,谢朓的诗清新俊逸,沈约的诗音韵和谐,各展所长。轮到萧衍时,他从容起身,环顾四周,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这满园春色,望向了更为广阔的未来。他稍作沉吟,便朗声诵道:
“心非洛川北,梦在荆山南。
天高地且迥,此志良难堪。”
诗句简短,却意境开阔,一股压抑不住的雄心壮志破纸而出。诗中的“荆山”,暗指楚国的发源地,隐喻着开创霸业的雄心;而“洛川”则代指中原,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与统一天下的渴望。“天高地迥,此志难堪”,更是将一个有志之士,身处乱世,渴望建功立业却又感到时机未至的复杂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满座皆惊。
众人品味着这四句诗,无不为其磅礴的气势和深远的意境所折服。萧子良抚掌大赞:“叔达此诗,寥寥数语,却有吞吐天地之气。诸君之中,论抱负之远大,无人能及!”
萧衍微微一笑,谦逊地坐下。然而,他的才华与抱负,已经如烙印般深深地刻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中。
宴会散后,素有识人之明的王融私下对几位亲友感叹道:“今日西邸之会,我观叔达,气度沉凝,胸有丘壑,非我等所能及。你们记住我的话,将来宰制天下之人,必是此人!”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在他们眼中,萧衍虽是才子,却终究是一介文人。但王融的这番话,却为萧衍的未来,投下了一道神秘而又令人敬畏的光环。这颗预示着帝王之相的种子,就此在建康城的政治圈中,悄然埋下。
---
3 初露锋芒
西邸雅集之后,萧衍的才名愈发响亮。不久,他被委以实职,出任巴陵王萧子伦府中的法曹行参军。这虽是一个不起眼的职位,但萧衍并未因此懈怠。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繁杂的公务中,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逻辑,将一桩桩积压的案件处理得井井有条,其出色的能力很快便引起了上司的注意。
不久,他被举荐至卫将军王俭的幕府,再次担任东阁祭酒。这一次,他不再仅仅是王俭府中的一位文学侍从,而是开始真正接触到朝廷的核心事务。
一日,两名官员为了一块地界的归属争执不休,官司打了数月,依旧悬而未决。两人都手握地契,言之凿凿,郡县官员也难辨真伪。案件最终被呈报至王俭处。王俭看着卷宗,亦是眉头紧锁。
萧衍见状,主动请缨,请求审理此案。他并未急于升堂问案,而是先派人前往争议之地,仔细丈量了土地,又暗中走访了当地的乡绅耆老。数日后,萧衍胸有成竹,再次将两名官员传唤至堂前。
他平静地问二人:“汝等地契,是何年何月所立?”
两人报出的时间相差无几。
萧衍又问:“地契之上,可有四至(东、南、西、北的边界)标记?”
两人皆称有。
萧衍微微一笑,命人取来一张地图,图上正是那块争议之地。他对二人说:“我已派人核实,此地东侧有一棵百年古槐,南面有一座废弃的石桥。请问二位,你们的地契上,可有记载?”
其中一名官员顿时面露慌张之色,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而另一人则从容不迫地答道:“下官的地契上写得明白,地之东,至古槐;南,至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