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点了点头,随即命人呈上那名慌张官员的地契。众人一看,只见其上所写的地界标记,与实地情况大相径庭。原来,他所持的地契,竟是伪造的。真相大白,一场持续数月的纠纷,在萧衍手中,不过几日便迎刃而解。
此事过后,王俭对萧衍的政治才能更是刮目相看,屡次在齐武帝面前称赞他。萧衍也因此在朝中崭露头角,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在位十一年的齐武帝萧赜驾崩。皇太孙萧昭业即位,但朝政大权却旁落于西昌侯萧鸾之手。萧鸾野心勃勃,早有篡位之心。他深知萧衍智勇双全,是可倚仗之人,便主动向他示好,拉拢他。
萧衍洞若观火,看清了朝局的走向。他明白,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中,选择站在哪一方,将决定自己未来的命运。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决定顺应时势,辅助萧鸾。在萧鸾废黜并诛杀萧昭业,后又扶立新安王萧昭文,最终取而代之、登基称帝的过程中,萧衍出谋划策,为其扫清了不少障碍。
建武元年(公元494年),萧鸾正式即位,是为齐明帝。作为拥立新君的功臣,萧衍的政治生涯,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正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
4 军功赫赫
建武元年(公元494年),萧鸾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史称齐明帝。然而,皇权的更迭,往往伴随着边境的动荡。北方的北魏王朝,视南齐内乱为可乘之机,派遣大军南下,意图一举攻占南朝的战略要地。
战火很快蔓延至雍州。北魏名将刘昶,率领十万精锐,兵锋直指邓城。邓城地理位置险要,是南齐在北方的军事重镇,一旦失守,北魏大军便可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一时间,朝野震动,建康城内人心惶惶。
危急关头,齐明帝力排众议,任命年仅三十一岁的萧衍为辅国将军,与左军司马张稷等人一同,率军驰援邓城。许多老臣对此任命心存疑虑,认为萧衍虽有才名,但终究年轻,缺乏独当一面的大战经验。然而,齐明帝却坚信自己的眼光,他从萧衍沉静的眼眸中,看到的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
萧衍临危受命,星夜兼程,赶赴前线。当他抵达邓城附近时,发现敌我力量悬殊,北魏军容鼎盛,士气正旺,而己方兵力不足,难以正面抗衡。强攻,无异于以卵击石。
萧衍登高远望,仔细勘察了周围的地形。他发现,在北魏大营不远处,有一座名为贤首山的山峰,地势险峻,是俯瞰敌营的绝佳位置。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悄然形成。
是夜,月黑风高。萧衍亲率一支数千人的轻骑,避开北魏的斥候,悄悄抄上了一条鲜为人知的山间小路。他们衔枚疾走,连夜急行,神不知鬼不觉-地登上了贤首山。
到达山顶后,萧衍并未立刻发动攻击,而是下令士兵将带来的数百面旌旗,插遍贤首山的每一个角落。夜色中,一面面战旗迎风招展,仿佛有千军万马埋伏于此。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北魏大营的士兵睡眼惺忪地走出营帐,当他们习惯性地望向贤首山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只见一夜之间,原本光秃秃的山头上,竟插满了南齐的旗帜,密密麻麻,漫山遍野,似乎有数万大军已经完成了对他们的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