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南齐的主力到了!”

“我们被包围了!”

恐慌如同瘟疫般在魏军大营中迅速蔓延。北魏主将刘昶虽是沙场老将,也被眼前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目瞪口呆。他无法相信,南齐的军队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神兵天降,完成如此规模的部署。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他做出了一个致命的误判——下令全军立即撤退。

就在魏军阵脚大乱,仓皇北撤之际,萧衍果断下令,埋伏在山上的齐军鼓声大作,喊杀声震天,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与此同时,邓城守军也开城杀出,两面夹击。魏军本就军心涣散,此刻更是兵败如山倒,被杀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邓城之战,萧衍以数千兵力,兵不血刃地瓦解了十万大军的围困,并一举将其击溃。此战过后,“萧衍”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文采斐然的才子,更成了智勇双全的将星。他“智将”之名,威震南北,也为他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军事基础。

---

5 权臣之路

邓城大捷,令萧衍声威大振。班师回朝之日,齐明帝亲至城门迎接,赏赐无数,并加封其为中书侍郎,领石头戍军事。自此,萧衍不仅在朝堂之上有了举足轻重的发言权,更开始执掌京畿的军事要务,权势日盛。

在齐明帝萧鸾在位的数年间,萧衍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他不仅是抵御北魏入侵的坚固长城,更是平定国内叛乱的利刃。他的地位日益重要,从一员智将,逐渐成长为朝廷倚重的股肱之臣。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萧衍的迅速崛起,也引来了朝中一些旧臣的嫉妒与猜忌,其中尤以领军将军徐世绩为甚。徐世绩是追随齐明帝多年的老臣,自恃功高,见萧衍一个后辈竟后来居上,心中颇为不忿,时常在明帝面前若有若无地提及萧衍兵权过重,需加以防范。

萧衍对此洞若观火,但他并未选择与徐世绩正面冲突。他深知,与这些盘根错节的老臣硬碰,并非明智之举。他选择了一种更为内敛和智慧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一次,朝廷计划在江北修筑一座新的要塞,以加强对北魏的防御。此事事关重大,明帝召集重臣商议。徐世绩力主将要塞建在淮水南岸,理由是南岸地势稳固,便于防守。而萧衍则认为,应将要塞建在淮水北岸的险要之处,与南岸的既有防线形成犄角之势,如此方能攻守兼备,将防线向北推进。

两人在朝堂之上争执不下。徐世绩冷笑道:“萧将军用兵,果然喜欢出奇制胜。只是,将要塞建于敌境边缘,一旦被围,粮草断绝,岂不成了孤城一座?此乃兵家大忌!”

萧衍不卑不亢地答道:“兵者,诡道也。若处处求稳,则处处受制于人。北岸筑城,看似凶险,实则如一根尖刺,牢牢钉在北魏南下的咽喉要道。只需与南岸大营做好约定,以烽火为号,一旦北岸有警,南岸大军即刻渡江驰援,敌军必不敢久留。此乃以攻为守之道。”

齐明帝沉吟不决。此时,萧衍呈上一份早已准备好的详细图纸和沙盘,上面不仅标注了筑城的具体位置,更详细推演了数十种可能发生的战况及应对之策,其思虑之周密,远见之卓识,令在场所有将领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