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最终,齐明帝采纳了萧衍的方案。事实证明,此举果然收到了奇效,北魏数次南侵,都在这座新建的要塞前折戟沉沙。经此一事,明帝对萧衍愈发信任,而徐世绩等人的非议,也再难动摇其分毫。萧衍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波诡云谲的朝堂之上,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

时光流逝,齐明帝的身体每况愈下。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在位仅四年的萧鸾驾崩。临终前,他将自己那个生性多疑、残暴嗜杀的儿子萧宝卷,托付给了萧衍等几位顾命大臣。

太子萧宝卷即位,是为东昏侯。他甫一登基,便将父亲的临终嘱托抛之脑后,开始肆无忌惮地显露其暴虐的本性。他滥杀功臣,荒淫无度,搞得朝野上下怨声载道,人心惶惶。

一个更加黑暗和混乱的时代,已然来临。而对于手握重兵、深得民心的萧衍而言,这片由暴君亲手制造的乱世泥潭,或许,正是他潜龙出渊的最好时机。

---

6 义旗高举

东昏侯萧宝卷的统治,比任何人预想的都更为黑暗。他视人命如草芥,将朝堂当作自己的游乐场。他宠信宦官,疏远忠良,但凡有功臣或宗室稍有不如其意,便立即处死,手段极其残忍。一时间,建康城内血雨腥风,人人自危。

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远离了京城的政治漩涡中心。然而,一封封来自建康的密信,让他对朝中的暴行了如指掌。他的好友,尚书令沈约在信中痛心疾首地写道:“主上颠狂,甚于桀纣。宗社倾覆,只在旦夕。我等日夜悬心,如履薄冰。”

每当读到这些文字,萧衍的心中便充满了矛盾与痛苦。一方面,他是受先帝托孤的重臣,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他眼看着国家一步步滑向深渊,百姓在暴政下呻吟,他所信奉的儒家道义又驱使他去匡扶社稷,拯救万民。

“是继续做一名愚忠的臣子,眼看这江山分崩离析?还是……揭竿而起,行废立之事,还天下一个太平?”这个问题,如同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深夜,他常常独自一人,站在襄阳的城楼上,遥望建康的方向,彻夜难眠。他想起了王俭的预言,想起了西邸雅集上的豪情壮志,也想起了自己梦中仙人的嘱托。难道,这一切的预示,都将应验在今日吗?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快便到来了。东昏侯在杀害了另一位顾命大臣、司空陈显达之后,竟将猜忌的目光投向了手握重兵的萧衍。他派人送来一封诏书,名为赏赐,实则暗藏杀机,字里行间充满了试探与威胁。

萧衍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下去了。退,是万丈深渊;进,尚有一线生机。

他秘密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将领和谋士,包括一直与他保持联系的范云。在密室之中,萧衍将那封诏书传示众人,神情凝重地说道:“主上无道,屠戮忠良,天下共愤。如今,屠刀已悬于我等颈上。为国,为民,也为自保,我意已决,当起兵讨伐无道,另立新君,以安社稷。”

范云率先起身,拱手道:“将军之志,亦是我等之愿。将军若能高举义旗,天下必将景从!”

众将亦纷纷附和,群情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