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杨浩总看些商业模式、市场分析的书,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 margins 处画满箭头和问号,偶尔卡壳了就挠头,把额前的头发揉得乱糟糟;罗佳则抱着诗词或者专业课本,她学中文的,课本上总夹着些干枯的花瓣,说是在湖边捡的,“夹在书里,翻书时能闻着春天的味”。她偶尔抬头看他一眼,见他皱着眉在笔记本上划划写写,就从包里掏出颗薄荷糖,轻轻放在他手边——是那种最普通的绿箭,用透明糖纸包着,她总说“吃颗糖,脑子转得快”。

夕阳透过高大的窗户斜斜照进来,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叠在书页上,像一幅没干透的画。有次杨浩抬头喝水,瞥见她的影子落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发梢的影子蹭着他写的“盈利模式”四个字,他忽然就红了脸,假装低头翻书,心跳得像藏了只兔子,指尖捏着笔杆,半天没写出一个字。罗佳像是没察觉,翻书的动作轻轻的,纸页摩擦的声音和窗外的蝉鸣混在一起,成了他后来记了很多年的背景音。

毕业那天,学校的梧桐道上全是拍照的人。罗佳拿到了国企的录用通知,红本本揣在兜里,跟他晃了晃,眼睛亮晶晶的:“稳定,以后能给你当后盾。”杨浩则拉着同宿舍的张远,租了个不足十平米的隔间,注册了家小科技公司——公司名是罗佳起的,叫“拾光”,说“咱们一步一步来,把零碎的日子拾掇成想要的样子”。

散伙饭上,张远举着酒杯拍胸脯,酒液洒了些在T恤上也不管:“等咱公司赚了钱,先给杨浩换个大房子,让他风风光光娶罗佳!到时候婚车绕着学校开三圈,让当年说杨浩‘不切实际’的教授们瞧瞧!”罗佳红着脸往杨浩身后躲,耳朵尖红得像抹了胭脂,杨浩却把她往身前拉了拉,握着她的手对满桌人说:“不用等赚大钱,只要她愿意,我随时都能娶。”他说这话时,手心全是汗,却握得很紧,罗佳的手在他掌心里轻轻动了动,像在回应他。

那时候的日子苦,却甜得扎实。杨浩和张远每天泡在隔间里,隔间在老居民楼的六楼,没电梯,夏天空调坏了,就搬着小风扇对着电脑吹,吹得打印纸哗哗响。他们吃着泡面改代码,有时候忙得忘了时间,泡面汤凉了才想起吃,张远总吐槽“这泡面比我前女友的心还凉”,杨浩就笑着把自己碗里的火腿肠夹给他——那是罗佳早上塞给他的,说“饿了就垫垫,别硬扛”。

罗佳下班后就提着保温桶过来,保温桶是粉色的,上面印着只小熊,是她大学时用的。里面常是炖得软烂的排骨或者炒得喷香的青菜,排骨炖得脱骨,青菜还带着脆劲,显然是算着时间做的。她不催他回家,就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要么帮他们整理资料,把散落的合同按日期排好,用回形针别起来;要么安安静静地看书,偶尔抬头看他一眼,见他额头冒汗,就递张纸巾过去。等他忙完了,两人再手牵手走回出租屋,出租屋在三楼,楼道里堆着杂物,走起来磕磕绊绊,杨浩就牵着她的手,说“慢点走,别踩空”,她就笑着应“嗯”,声音在楼道里荡出轻轻的回音。

罗佳的同事总说她傻,放着国企的稳定日子不过,天天陪着个“没谱”的创业者吃苦。有次杨浩去接她下班,正好听见她同事跟她说:“小佳,你看隔壁部门的李姐,嫁了个公务员,周末就去逛商场,你呢?天天往那破楼跑,图啥?”罗佳没生气,只是笑了笑,说:“杨浩不是没谱,他只是需要时间。他画的设计图,我看过,有灵气,以后肯定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