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她轻轻抱住他,在他耳边说:“好,妈妈知道了。”

她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她只知道,小宇的世界,正在悄悄崩塌。

而她,也许已经无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第五章:裂痕扩大

小宇正式入学的第一周,林婉每天都会比其他家长早到十分钟。

她站在校门口,看着其他孩子蹦蹦跳跳地跑进教室,嘴里喊着“老师早上好”,而小宇总是默默地走着,低着头,手紧紧抓着书包带子。

她知道他不喜欢这里。

她也知道,他正在努力适应。

但适应,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一天,老师说:“小宇很安静,不太参与集体活动,但我们会在课堂上多关注他。”

第二天,老师说:“小宇在画画时很有专注力,只是不太愿意和同学分享。”

第三天,老师说:“小宇有点抗拒轮流发言,我们正在引导他表达自己。”

林婉听着这些话,心里像是被什么压着,越来越沉。

她知道老师在尽力,也知道他们不是恶意,但她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小宇和他们不一样。

不是“慢热”那么简单,也不是“害羞”可以解释。

他是真的听不懂那些“轮流”“分享”“互动”的规则。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笑,什么时候该回应,什么时候该说“谢谢”。

他像一个被遗落在语言之外的孩子。

一天下午,林婉去接小宇时,发现他脸上有一道红痕。

她立刻蹲下来看他:“怎么了?谁弄的?”

小宇低头不语,只是把脸别过去。

“是不是小朋友打你了?”她声音有些发抖。

小宇摇摇头:“不是……我不小心……”

“不小心什么?”林婉追问。

“我不小心撞到桌子了。”他说得轻,像是怕别人听见。

林婉看着他,心里一阵酸楚。

她知道他在撒谎。

她知道,他只是不想让她担心。

那天晚上,林婉翻出了小宇小时候的评估报告。

那是一份来自儿童发展中心的报告,写于他四岁时。当时医生的建议是:“建议持续观察,不排除自闭症谱系倾向,但目前未达到诊断标准。”

她一直把这份报告收在抽屉最深处,仿佛只要不拿出来,小宇就只是一个“慢热”的孩子。

可现在,她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不是错了。

她是不是太相信“慢慢来就好”?

是不是太害怕贴上标签,反而耽误了他真正需要的帮助?

第二天,她约了学校的心理老师。

心理老师听完她的担忧,轻轻点头:“我观察过小宇几次,他的确在社交和语言表达上有一些困难。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启动特殊教育评估流程。”

“评估之后呢?”林婉问。

“如果确认有特殊需求,学校可以提供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包括语言训练、社交技能辅导,还有可能安排一对一的辅助老师。”

林婉沉默了很久。

她知道,这一步,意味着她必须承认:小宇不一样。

但她也知道,也许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被理解。

那天晚上,林婉坐在客厅,看着小宇在地毯上拼积木。

他拼得很专注,一块一块,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