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这一年断断续续地创作一些作品,但都没有特别地反响。
画廊老板似乎开始质疑他的水准,但碍于是已经出道的身份,老板开始极力刺激他产出更好的作品。
老板决定调他去东都创作,几乎一整年,他都往返于下川和东都,为东都的买家画画。
但是他在我面前总是展现出满满的活力,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将会是罪恶的源头。
我丝毫没有察觉他内心越来越强烈的不安,像巨大的黑洞一点一点吞噬着他。
他像往常一样把作品传给我看,除了个别为强调个性定位的,其他的我都觉得很喜欢。
我说,其实你很擅长于处理细腻的情感。
尤其是用愉快的画面去展现悲伤的情绪。这是他创作的特点,是个人符号。
03 季风止息蓄势
2017年,我们几乎断了联络。整整一年我都在积极地备考研究生。
我打算考下川市的一所大学。
并非因为他的缘故,早在认识他之前就有这个计划。
因为那时有我专业的大学招收研究生的不多,知名一点的就更少了。下川市的那所算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经历过考研的人应该知道,这确实是段孤独且艰辛的时光。
我记得他曾把出道前比赛的事讲给我听,他说那时候熬夜疯狂练习,得累到感觉要死才行。
也是这种“拼死做好一件事”的精神支持着我考研成功,是即便在考试前一晚还在发低烧的情况下。
记得考试结束那晚,我打车返回学校,一路上翻看着手机里他以前的作品,突然有点想念他。
笔试结束之后,虽然是忐忑地等待分数,但我感觉至少把应该能做的都发挥出来了,所以有些信心地继续准备复试。
那个冬天寒冷的空气好像也不怎么冷了,反而有种蓄势待发的暖意。
04 季风螺旋向上
2018年是我们最开心的一年。好消息从1月就开始了。
时隔快一年的空窗期,他发布了职业生涯中的代表作《消散的场景》。
这幅作品一如既往地展现着他独特的符号。用最鲜亮的色彩和最动感的线条去表达最痛苦的情感。
在此后的一年中该画作受邀出现在各大画展上,也拿下了当时很多重量级的奖项。
对于他频繁出席各种颁奖典礼,总是西装配匡威,一路小跑登台,拿奖拿到手软的画面仍是记忆犹新。
作品问世后,他仿若也松了一口气,感觉对老板、对自己也算有一个交待。
作品刚发布那会儿,我们匆匆见了一面。
那天天气有点阴,年初的下川市很是湿冷。
他从画廊大楼的负一层爬上来,头戴冷帽,外面还套起帽衫的帽子,整个人被包裹在阴影里,瘦了很多。
他说这一年基本都在这暗无天日的负一层里画画,工作室没有窗户,白天也要开灯。
画不出好的作品,就继续画、一直画。没有条件,就听歌、看电影,榨取脑子里的剩余灵感。
他带我去画廊附近的餐厅吃便饭。说是他经常光顾的小店,在每一个饥肠辘辘的夜晚,或是熬了大夜之后的清晨。
我们并肩走着,在一个垃圾桶旁,他突然停下,熟练地从背包里取出一袋棕色的液体。沿着密封线开口撕开,一饮而尽,随即丢进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