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都的夏天来得热烈而直接。蝉鸣聒噪,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中浮动着栀子花的甜香。高考的硝烟尚未燃起,但高二的尾声已弥漫着离别与冲刺的气息。
徐岩的生活重新被精确的公式和轨道填满。线上项目的时间紧迫而充实,海德堡大学教授发来的资料包像一座宝藏,激发着他被压抑已久的探索欲。他依旧沉默寡言,但眼底的冰层彻底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专注的星芒。他重新戴上了自己的黑色骨传导耳机,里面是德语、是项目讨论、是晦涩的物理前沿。但偶尔,他的目光会穿过教室的窗户,落向楼下文科班的走廊,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
林满的生活也按下了加速键。央美的复试在即,这将是背水一战。他重新拿起了画笔,速写本换了一本又一本,上面不再是压抑的废墟,而是重新捕捉的生活细节、人物动态、光影变幻。他依旧会在那个旋转楼梯的“天光”角落写生,笔下的线条更加流畅自信,带着一种破茧重生的力量。右耳上,那只银色的骨传导耳机成了他新的习惯,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只留下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从耳机里传来的、隔壁理科班某个熟悉频率的解题讲解录音(温鑫的“杰作”)。
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而默契的“共振”。
图书馆的“偶遇”:王佳怡组织的跨班学习小组成了固定项目。徐岩通常坐在角落,面前摊满德文资料和草稿纸。林满则坐在他对角线的位置,安静地画着速写或刷题。没有交谈,但偶尔抬头,目光会在空中短暂交汇,然后迅速移开,留下空气中一丝不易察觉的悸动。林满的速写本里,多了一些图书馆光影下的侧影,专注而沉静。
旋转楼梯的“信号”:徐岩恢复了靠右行走的习惯。当他走下楼梯,经过二楼平台时,总能“恰好”看到林满坐在那里。有时林满会在他经过时,指尖在耳机上轻轻敲击几下——那是他们之间不成文的、模仿摩斯密码的问候(徐岩教过他几个简单的点划组合)。徐岩的脚步会微不可察地顿一下,嘴角掠过一丝极淡的弧度,然后继续下行。林满的速写本上,则留下了更多旋转楼梯栏杆缝隙间,那只戴着黑色耳机的手的瞬间。
便利店的“夜宵”:徐母康复后,便利店重新开业,生意反而因之前的“事迹”好了不少。深夜,当徐岩帮母亲盘点完货物,总能在收银台发现一份温热的宵夜——有时是奶奶熬的粥,有时是林满自己做的三明治。没有署名,但徐岩知道是谁。他会默默吃完,然后将洗干净的保温盒放在旋转楼梯林满常坐的位置。林满的速写本里,多了一盏深夜便利店的灯,和灯下安静吃宵夜的剪影。
他们的交流依旧不多,但那些无声的注视,指尖的敲击,温热的夜宵,干净的饭盒……都成了心照不宣的语言,在两人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曾经的伤害并未完全消失,但被共同的战斗、无声的陪伴和缓慢流淌的时间,一点点抚平、覆盖。一种比之前更厚重、更深入的理解和羁绊,在悄然生长。
…
云都天文台穹顶大厅,灯火通明。全市物理创新项目决赛答辩会正在这里举行。徐岩的线上项目“基于声波共振原理的低成本骨传导助听设备优化模型”进入了最终答辩环节。台下坐着评委、学者、以及各校的观摩师生。
徐岩站在台上,身形挺拔如松。他穿着合身的白衬衫,袖口挽起,露出清瘦的手腕。左耳的黑色骨传导耳机在灯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他的陈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将复杂的物理原理和精巧的模型设计阐述得深入浅出。评委们频频点头。
答辩进入最后的实物演示环节。徐岩拿出了那个经过无数次优化、最终定型的银色骨传导耳机模型。
“各位评委,传统的骨传导设备往往体积较大,佩戴不适,且低频传导效率不佳。我的模型通过独特的振子结构和力学传导路径优化……”徐岩的声音冷静而自信。
就在这时,观众席后排的侧门被轻轻推开。一个身影悄无声息地溜了进来,是林满。他刚刚结束央美复试的最后一科,连画具都没来得及放,就匆匆赶了过来。他额发微湿,呼吸还有些急促,琥珀色的眼睛在人群中急切地搜寻着,终于锁定了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身影。
他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心脏还在怦怦直跳。看着台上自信从容的徐岩,看着他手中那个熟悉的银色模型,林满的嘴角不由自主地扬起。他悄悄从背包里拿出速写本和炭笔。
台上,徐岩正准备将耳机模型戴到志愿者头上进行演示。
突然,林满像是想到了什么,眼睛猛地一亮!他飞快地拿出手机,连接上自己右耳那只徐岩送他的、调试优化过的银色骨传导耳机。然后,他点开一个特殊的APP——那是他央美复试作品的一部分,一个能将声波频率实时转化为动态视觉图像的声纹可视化程序。
他深吸一口气,将手机的麦克风对准了台上徐岩的方向,按下了启动键。
徐岩的声音,通过麦克风,被转化为声波信号,传输到林满的骨传导耳机,清晰地传入他的听觉神经。同时,声波信号也被那个APP捕捉、分析,瞬间在手机屏幕上转化为一道道起伏跳跃的、彩色的声纹线条!
林满屏住呼吸,将手机的摄像头对准了速写本。他手中的炭笔,不再是随意涂抹的工具,而成了精准捕捉声波轨迹的“刻刀”!他根据屏幕上实时变化的声纹线条的形态、振幅和频率,用炭笔在速写本上飞快地、精准地勾勒着!
线条不再是具象的描绘,而是抽象的、充满韵律和力量的流动!波峰与波谷如同连绵的山川,频率的变化如同跳跃的光点,声音的强弱赋予线条粗细浓淡的变化……一幅由徐岩的声音“绘制”而成的、充满科技美感和艺术张力的声波动态素描,在林满笔下飞速成型!
台上,徐岩的演示进行到了最关键处。他让志愿者戴上耳机,然后播放了一段混合着高低频的测试音频。
“现在,志愿者将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请注意,低频部分……”徐岩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来。
就在这时,林满猛地将手机屏幕翻转,将摄像头对准了台上徐岩正在展示的、连接着示波器的大屏幕!示波器上,原本显示着冰冷单调绿色光带的声波信号图……
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
林满速写本上那幅由炭笔实时绘制的、充满艺术美感的声波动态图像,竟然通过手机的投影功能(他临时调整了APP),精准地、如同水彩晕染般,叠加覆盖在了示波器那冰冷的绿色光带之上!
刹那间,原本单调的物理信号图,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绿色的光带如同有了血肉和灵魂,被林满的炭笔线条描绘成起伏的“山脉”,跳跃的“星群”,流淌的“星河”!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感性,冰冷的仪器与温热的笔触,在这一刻,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了最震撼人心的同频共振!
全场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评委们震惊地站起身,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赞叹!
“我的上帝……这简直是……”
“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联姻!”
“不可思议的共振!这本身就是最伟大的创新!”
台上的徐岩也愣住了。他看到了示波器上那叠加的、由他声音绘成的壮丽“声景”。他猛地转头,目光穿越人群,精准地锁定了角落那个拿着炭笔和手机、脸色微红、眼睛却亮如星辰的少年!
是林满!
他竟然……用这种方式……参与了他的答辩!用他最擅长的画笔,将他最熟悉的声波,化作了如此震撼人心的视觉奇观!
一股滚烫的洪流,带着无与伦比的震撼、感动和一种灵魂被击穿的悸动,瞬间冲垮了徐岩所有的理智!他忘记了这是在严肃的答辩现场,忘记了台下的评委和观众!
他的眼中,只有角落里的林满。只有那个在废墟雨夜为他哭泣、在病危通知书上为他签字、在绝望深渊为他点燃火种、又在此刻用如此惊才绝艳的方式与他“共振”的少年!
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而强烈的冲动,驱使着他。
徐岩对着话筒,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却清晰地穿透了整个会场:
“这个叠加的声波可视化投影……”
“是我的搭档……”
“林满的作品。”
他抬起手,指向林满的方向,眼神灼热而专注,如同在指向他生命中唯一的光源:
“他让我看到……”
“物理的波长里……”
“藏着心跳的形状。”
话音落下,全场再次陷入寂静,随即是更加热烈的、几乎要掀翻穹顶的掌声和欢呼!
角落里,林满的脸颊瞬间红透,像熟透的番茄。他慌乱地低下头,手中的炭笔差点掉落。但心脏却在胸腔里疯狂地跳动,如同擂鼓!徐岩的话,像最炽热的阳光,瞬间融化了他所有的羞涩和不安。
台上,徐岩的目光依旧牢牢锁着他,隔着喧嚣的人群,隔着明亮的灯光,无声地传递着千言万语。
心跳的形状……
原来,他们的共振频率,早已超越了物理的声波,刻进了彼此生命的波长里。
夏至未至,两颗年轻的心跳,已在名为“未来”的轨道上,找到了同频共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