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先民们的生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森林茂密,野兽横行。考古发现表明,当时中国境内生活着大量的大型哺乳动物,如剑齿象、肿骨鹿、野猪、熊等,这些动物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先民们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遇这些猛兽的袭击,生存的风险极高。
另一方面,频繁的降雨和洪水也使得地面潮湿,不利于人类的居住和生活。由于气候不稳定,暴雨天气时常出现,加上冰川融水的影响,河流经常泛滥,形成大面积的积水。这不仅使得先民们难以找到干燥的地方栖息,还会淹没他们采集的食物和赖以生存的工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此外,当时的地质活动也较为活跃,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这些灾害不仅会直接威胁到先民们的生命安全,还会改变当地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迫使先民们不断迁徙,寻找新的生存之地。
第二节 社会形态:原始群的生活状态
有巢氏所处的时代,人类社会尚处于原始群阶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一个极其艰难和落后的阶段。原始群的主要特征是: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一个个松散的群体,群体的规模通常较小,一般在几十人到上百人之间。这种群体没有固定的名称和明确的边界,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比较随意,常常会因为食物资源的变化而发生合并或分裂。
群体内部没有明确的分工,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无论是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根茎,还是狩猎野生动物,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在采集活动中,妇女和儿童通常负责在近处采集一些容易获取的植物资源,而男子则会到更远的地方寻找更多的食物。在狩猎活动中,人们需要团结协作,利用简单的工具和集体的力量来捕捉大型动物。
生产工具极其简陋,主要以石器为主,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当时的石器制作工艺较为粗糙,主要采用打制的方法,制作出的石器类型也比较单一,如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这些石器虽然能够满足先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但效率低下,难以应对复杂的生产劳动。除了石器之外,先民们还会利用一些天然的材料,如木棒、骨器、角器等作为辅助工具。
在原始群中,人们的生活极其艰难。他们主要依靠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根茎,以及狩猎野生动物为生。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获取食物的难度极大,常常处于饥饿状态。在食物匮乏的季节,他们甚至会食用一些树皮、草根等难以消化的东西,以维持生命。
同时,由于没有固定的住所,人们只能随季节的变化而迁徙。春季,他们会迁徙到草原和森林的边缘,那里有丰富的野菜和嫩草,也是许多动物繁殖的季节,便于狩猎;夏季,他们会搬到地势较高、气候凉爽的地方,以躲避炎热和洪水;秋季,他们则会回到平原地区,采摘成熟的果实和种子;冬季,他们会寻找山洞或避风的地方,依靠储存的食物和集体的力量抵御严寒。
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人类的思维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都非常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