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巢居的形制: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
有巢氏所创造的巢居,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成熟的漫长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与先民们的生产技术进步和生活需求变化密切相关。
最初的巢居可能非常简陋,只是在树上搭建一个简单的平台。先民们利用自然界中现成的树枝,将其交错地放置在树杈上,形成一个能够承载人体重量的架子,然后用树叶、茅草等覆盖在上面,以遮风挡雨。这种原始的巢居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居住需求,人们在上面居住时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掉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巢居的形制逐渐得到改进。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选择树干粗壮、树杈结实的树木作为搭建巢居的基础,并且在搭建过程中采用了更合理的结构方式。例如,他们会将树枝用藤蔓捆绑在一起,以增强巢居的稳定性;在平台的边缘加上一些护栏,防止人员和物品掉落。同时,巢居的面积也逐渐扩大,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居住。
到了新石器时代,巢居的形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出现了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一种架空的建筑形式,其下部用木桩支撑,上部铺设木板作为居住面。这种建筑形式与巢居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可以看作是巢居从树上转移到地面的一种演变。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干栏式建筑遗迹,这些遗迹为我们研究干栏式建筑的形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主要由木桩、横梁、地板、墙壁和屋顶等部分组成。木桩是建筑的基础,通常采用直径较大的树干,经过简单的加工后垂直打入地下,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撑结构。横梁架在木桩上,起到连接和承重的作用。地板铺设在横梁上,通常采用木板拼接而成,表面较为平整。墙壁由竖木和横杆组成,有的还会涂抹泥土,以增强保暖和防风性能。屋顶则采用茅草或树皮覆盖,呈人字形,有利于排水。
干栏式建筑的出现,是巢居形制演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居住安全性,远离了地面上的湿气、虫蛇和野兽的侵害,还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性能,适应了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与树上的巢居相比,干栏式建筑更加稳定、舒适,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安全、更便利的居住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干栏式建筑的形制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干栏式建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干栏式建筑通常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居住,下层饲养家畜或存放杂物;而在东南沿海地区,干栏式建筑则更多地注重防御功能,有的还会在建筑周围挖掘壕沟。
这种建筑形式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地区,干栏式建筑与其他建筑形式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建筑风格,如傣族的竹楼、侗族的鼓楼等,都是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第三节 创举的意义:人类居住文明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