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醒来时,已是日头西斜。这一觉睡得深沉,也格外舒坦。
“皇爷,顾秉谦和魏广微一个时辰前已到,太妃也已三次遣人来问。”
“哦,太妃那边有什么急事?”
顾秉谦与魏广微想必是为两司事务而来,想来并不紧急。
王朝辅低头道:
“奴婢没敢多问,但太妃接连三次派人前来,恐怕事有轻重。”
“给朕更衣洗漱!”
朱由校一边起身,一边思索刘太妃召见的用意。最近宫中一切如常,到底为何?
“太妃,陛下到了!”
“孙臣参见太妃!”
正诵经的刘太妃缓缓起身,转身望着朱由校,面带笑意:
“皇爷休息得好吗?听说昨夜一夜未眠,可是出了什么大事?”
“太妃多虑了,大明无事。只是昨夜翻阅太祖皇爷治国旧档,一时入神罢了。”
刘太妃语气温和:
“皇爷心系国事,本宫甚是欣慰,但也要顾惜龙体。皇爷尚年少,前路长远,不必急于一时。”
“孙臣谨记。”
“皇爷想必还未用膳?不如今日就在慈宁宫用餐。”
朱由校确实饿了,笑道:
“登基以来,尚未与太妃安安静静地共进过一顿饭。”
刘太妃随即对身旁宫女道:
“去尚膳监,多备几道菜。”
饭后,刘太妃忽然开口:
“宫里太过冷清了些。皇爷明年就十七了,可有打算选妃?”
朱由校一听就懂了,一定是昨晚的事情触动了刘太妃,她大概把自己看成了只知道忙政务的人,怕他忘了成家的事,特地过来提醒。
这也不能怪她,皇帝无嗣是朝廷最要紧的大事,毕竟明朝就有个现成的例子摆在那儿。(朱厚照)
刘太妃虽然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她是神宗皇帝的妃子,如今也是后宫之主,自然要为这些事操心。她恐怕也是怕再出现一个“嘉靖”那样的局面。
“既然太妃有这份心,那就请太妃来操办此事。”
“皇上有旨,那本宫就从开春起开始准备。”
------------
从慈宁宫用完膳出来,朱由校一路沉思。自己这次出征,还不知道能不能平安回来。如果回不来,历史岂不是又要重演?
那自己这一趟穿越,又有什么意义?
没有子嗣,到时候继位的肯定是朱由检,甚至局面会比原来更糟。
历史上他十七岁登基就已经把大明搞得风雨飘摇,现在才不过十岁,明朝恐怕比原本还要早几年灭亡。
出征,真的是正确的决定吗?
如果自己被困在草原,迟迟没有消息,那些文臣未必不会动手脚。他们巴不得自己突然暴毙,然后拥立他们心中的“理想皇帝”。
哪怕自己真的死在关外,宁可让福王世子继位,也绝不能让朱由检坐上那个位置。
朱由校一路想下来,终于做了决定。一旦自己遭遇不测,也只能这么办了。
既然历史已经证明朱由检撑不起这个局面,那就换一个人来。
“去请魏广微和顾秉谦到乾清宫来。”
“陛下,这是臣等拟定的两司人选,请陛下定夺。”
名单上的名字,朱由校大多见过,都是历史上所谓的“阉党”成员。
其实“阉党”之所以能成气候,东林党也有推波助澜之责。他们占据朝堂,排斥异己,打压所谓“浙、齐、楚”各派,整天喊着“众正盈朝”。
但在他们眼里,只要不是东林党人,就是奸臣,只有自己才是“清流”。
自从浙党、齐党、楚党的领袖方从哲被他们赶出京城后,这三党的官员几乎抬不起头。
这个时候,魏忠贤这个大太监出现了。为了求生存,这些人一个接一个投靠了他。所谓“阉党”,不过是三党与魏忠贤联手对抗东林党的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阉党与东林党势不两立的根本原因。
阉党那些人自然也不是什么善类,但比起东林党那群只会说空话、满口仁义道德的清谈之徒,至少还能干点实际的事。
“准奏。”
“你们两个尽快开始筹备,朕先给两司拨银二百万两,先把官员派到各地去。等一切安排妥当后,朕再向天下发布正式诏令。”
“信息司先在京师建立起总社,先发行第一期报纸,观察民间的反应。如有问题,及时调整。内容就以大朝会上处理的那些贪官污吏为标题。”
“先印刷十万份,每份售价两文钱。在集市、菜场和官衙等地各张贴一份,当作告示。”
朱由校说完后,目光转向魏广微:
“教育司的人员已经大致定了,各地的教书先生人选怎么样了?”
“回陛下,除了顺天府外,其他地方的人选还在选拔考核中,目前还没有确切消息。”
距离上次陛下召见他们才过去半个多月,西南许多地方可能才刚刚开始着手。朱由校并不着急,他还有时间。
“嗯,这事要抓紧落实,务必等全国都准备妥当后才开始推行改革。退下吧。”
“臣告退!”
……
“刘公,明天廷推该怎么办?”
韩爌心里焦躁不安。听说陛下已经将王象乾召回,还有徐光启也被召回来。陛下这番动作明显是要推他们入阁。这样一来,自己恐怕难以进入内阁担任次辅。
刘一燝表面上看起来平静,内心比韩爌更焦急。他只差一步就能成为内阁元辅。而王象乾一旦入阁,他的这个梦想恐怕就泡汤了。
“能怎么办?陛下登基以来受客氏和魏阉蛊惑,对我们东林一派如此狠厉。魏阉昨日更是在京师大肆抓捕,一下子抓走我们东林清流一百多人。”
“如果我们再有什么动作,下一个进诏狱的就是你我。”
韩爌听后无奈地说:
“陛下如此昏庸,对奸臣深信不疑,对我们这些忠臣却日渐疏远,大明的中兴怕是无望了。”
刘一燝也只能叹息。陛下如今连见都不见他们,纵然心中有万千话语,也无人能听。
……
次日
这是廷推的日子。廷推是推选官员进入内阁的流程,由内阁、六部尚书、侍郎以及九卿进行投票,最后由皇帝裁定。
由于昨日的大清洗,具备投票资格的人少了一大半,殿内气氛冷清,与几个月前相比,已是天差地别。
“陛下令旨,廷推开始!”
按以往流程,应由官员先行提名候选人,皇帝也可提出人选,再经讨论,最后投票决定。可足足过了半刻钟,殿中仍无人开口。
他们是真的怕了。怕自己一句话说错,惹怒皇帝,成为下一个被收拾的目标。
朱由校看着殿中沉默的众人,心中暗笑:
“自己的判断没错,对付这些无耻之徒,只有用强硬手段,才能压得住他们。”
朱由校起身在屋内来回踱步几圈,见众人仍无反应,便开口道:
“既然诸位大臣没有推荐人选,那就按朕的安排来办。”
“朕决定任命王象乾为内阁元辅,徐光启为内阁辅臣,诸位有何意见?”
刘一燝心中早已料到,但为了自身前程,只能硬着头皮出面反对。
“陛下,此举恐怕不合规矩。徐光启不过是一名少詹事兼御史,凭什么越级进入内阁?”
刘一燝话中有话,真正想表达的是希望皇帝注意到他这位内阁次辅的存在。
朱由校岂会不懂?但他不愿多费口舌,只淡淡回了一句:
“徐光启的能力,朕心中有数,日后刘师傅自然明白。”
刘一燝心头一凉,没想到皇帝竟如此忽视他的地位。
朱由校随即转向王朝辅说道:
“王伴伴,拟旨。”
“命王象乾任大学士、内阁元辅,加封太子太师,兼任兵部尚书;徐光启任大学士、内阁辅臣,加封太子少保,兼任工部尚书。”
这场廷推,自始至终只有刘一燝开口说了两句话,其他人则如旁观者,连韩爌都不敢提出异议。
这正是朱由校想要的局面。皇帝若不能一锤定音,还谈何皇权?
这只是一个开端,文官们的麻烦还在后头。朱由校要一步步把原本属于皇权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从永乐皇帝开始的旧弊,他也要一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