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那仿佛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梦。比我晚来两年的小陈,技术不见得比我强,却因为汇报时总能清晰抓住重点,懂得如何把复杂的技术翻译成业务价值,已经坐在了项目主管的位置上。每次看到他拿着材料自信地走向领导办公室,或是与客户谈笑风生,一种混合着苦涩和羡慕的情绪就在我胸腔里翻搅。技术是我的护城河,沟通却成了我无法泅渡的天堑。我像一座孤岛,拥有丰富的矿藏,却无法让任何船只靠岸。
那场与张总的灾难性会面,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会后,领导单独把我叫进办公室,没有暴怒,只有一种沉重的疲惫:“李明,你的能力,公司是认可的。但技术最终是要落地的,是要让人理解、让人买单的。”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光会埋头干不行,你得学会‘说’出来。下次……如果还是这样,项目可能要考虑换人对接了。”他的话像一把冰冷的解剖刀,精准地剖开了我长久以来的侥幸。走出办公室时,走廊里几个同事低声交谈的声音在我经过时骤然低了下去,那瞬间的安静,比任何嘲讽都更让我无地自容。
我把自己埋进工位,试图用熟悉的代码世界来麻痹挫败感。电脑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像无声的嘲笑。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起,是一条来自大学好友林涛的微信链接,附言简短得像根救命稻草:“老李,知道你最近为沟通头疼,这个王琨老师的线上演说课,干货巨多,真能救命!免费试听一节,死马当活马医呗?”
“演说课?”我苦笑,手指悬在屏幕上。一个连话都说不利索的技术宅,去学演讲?听起来荒谬得像让鱼学飞翔。但领导最后那句“换人对接”的警告言犹在耳,那沉甸甸的“换人”二字,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带着一种近乎自暴自弃的绝望,我点开了那个链接。
一个沉稳温和的声音立刻流淌出来,像山涧清泉,瞬间冲淡了我心头的焦躁。屏幕上,王琨老师穿着简单的衬衫,眼神平和却极具穿透力,仿佛能看进屏幕这端每一个听众的心里。
“……很多人以为,沟通就是把自己知道的、想说的,一股脑倒出来。”王琨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错了。那叫信息倾倒,是噪音。真正的沟通,核心在哪里?”他停顿了一下,目光直视镜头,仿佛穿过虚拟空间锁定了我,“核心在于——对方要听什么!”
“对方要听什么……”
这七个字,像一道突如其来的、极其强烈的闪电,瞬间撕裂了我思维里厚重的迷雾!我整个人僵在椅子上,一股电流从脊椎直冲头顶,握着鼠标的手指无意识地收紧。过去无数个失败的场景如同被按下了快退键,在我眼前疯狂闪回:
技术评审会上,我唾沫横飞地解释着新架构如何巧妙解决了某个极端并发问题,沉浸在自己精妙的设计逻辑里,全然没注意到项目经理频频看表,他真正关心的只是工期会不会因此延迟一周;向领导汇报项目进度时,我事无巨细地罗列着所有调试步骤和遇到的bug,试图证明自己工作的细致和艰难,却忽略了领导紧锁的眉头下,只想知道这个功能模块下周能不能准时交付测试;最刺痛的是张总,我像个拙劣的导游,只顾着介绍博物馆里每一件展品的年代、材质、工艺细节,却忘了游客真正关心的,是这件东西能带给他什么独特的体验或价值!我一直都在拼命地“说”,却从未真正思考过,坐在我对面的人,他们是谁?他们带着什么样的疑问和期待坐在这里?他们真正想从我这片信息的汪洋里,打捞起哪一颗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