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是痛苦的。在后续的实战练习中,我笨拙地尝试着“听众视角”。模拟向潜在投资人介绍我们的新产品时,我硬生生把习惯性要冲口而出的“采用了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和K8S容器化部署”咽了回去,转而磕磕巴巴地说:“它能帮您的电商平台在‘双十一’这种流量洪峰时,确保下单系统绝对不卡顿、不崩溃,用户不会因为页面刷不出来就跑掉。”虽然说得不够流畅,但当我看到扮演投资人的同学眼中闪过一丝“哦?有点意识”的光芒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微小成就感悄然滋生。原来,话不在多,在于是否戳中了那个“点”。
王琨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我这微小的进步,他适时引入了更核心的工具——“价值钩子”和“三分钟法则”。“价值钩子,就是开场的十秒钟内,必须让对方清晰地感知到,听你接下来的话,对他有什么具体好处!不是功能,是好处!”他斩钉截铁,“而三分钟法则,是逼你提炼核心中的核心。想象你只有电梯下降的这点时间,你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把对方最关心的东西,像钉子一样砸进他心里?”
为了锤炼这把“钩子”和这“三分钟”,我几乎走火入魔。在家里,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掐着秒表,强迫自己把原本需要二十分钟才能讲完的项目背景、技术难点、解决方案,压缩成清晰的三段论:痛点是什么?我们怎么做?带来什么价值?说得磕磕绊绊,舌头打结是常态。妻子从最初的诧异到后来忍不住发笑:“老李,你魔怔了?跟谁较劲呢?” 我苦笑,没有解释。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在和过去那个低效、混乱、令人窒息的“话痨老李”进行一场无声的生死搏斗。
更关键的一步,是王琨老师点醒我的“主动调研”。沟通的准备,远不止于熟悉自己要讲的内容,更要深入理解沟通对象。“李明,尤其是面对客户,”他在一次课后单独对我说,“你的战场不在会议室,而在你去之前。了解他的公司,他的行业地位,他最近的公开言论或财报里透露出的焦虑点,甚至是他竞争对手的动作。把你自己,武装成半个‘他’。”
这个建议醍醐灌顶。当得知公司高层仍在努力挽回张总那个至关重要的合作,并且最终决定再次由我作为技术代表去进行关键方案说明时,巨大的压力山一般压下,但这一次,压力中掺杂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跃跃欲试的冲动。我没有像过去那样一头扎进技术文档里,而是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像侦探一样搜寻一切与张总公司相关的公开信息:行业新闻、最近的财报解读、高管访谈……终于,在一篇不起眼的行业分析文章里,我捕捉到一个关键信息——张总公司近期在几个重点城市新建了大型区域配送中心,但业内隐约有传闻,其分拣效率和错发率控制似乎遇到了瓶颈,导致客户投诉有所上升。这个发现,像黑暗中的火花,瞬间点亮了我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