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卷一·少年行

第1章 杏花疏里青衫客

暮春三月的钱塘江上,水雾氤氲,远山如黛。

一骑青衫少年勒马江畔,杏花纷扬如雪,簌簌落满肩头。他伸手拂去衣襟上的花瓣,袖中滑出一卷泛黄的词稿,墨迹犹新,尚带昨夜醉后的酒气。

晏清歌垂眸,低声吟诵:

>《鹧鸪天·少年游》

> 青衫薄,杏花稠,马蹄踏碎汴梁秋。

> 黄金榜上无名姓,且向江南问酒筹。

嗓音清朗,却透着一丝自嘲。

话音未落,忽听江上传来琵琶声,铮铮淙淙,竟正合着他方才吟诵的调子。

晏清歌一怔,抬眼望去。

一艘商船缓缓靠岸,船头立着几名乐工,正调试新谱。甲板中央,一名着绯色罗裙的歌伎怀抱琵琶,指尖轻拨,朱唇微启,唱的竟真是他的《鹧鸪天》,只是词句略改,添了几分市井的俚趣——

“黄金榜上无名姓——嘿!且向江南醉一场!”

船主哈哈大笑,随手抛出一串铜钱:“痛快!这词比那些酸腐翰林诗强多了!”

晏清歌指尖微紧,捏碎了掌心的杏花。

他昨日才在驿站醉后写下此词,今日竟已传至江上商船?官驿文书三日才抵临安,这市井俚曲,却半日走完漕运半月的路……

正怔忡间,忽听“啪”的一声,一袋沉甸甸的铜钱掷在他马蹄前。

“那位相公!”船上一名富商探出头,高声道,“再作一阙,某家出十贯钱!”

晏清歌尚未答话,岸上已聚来几名看热闹的脚夫和行商。有人指指点点:“这不是晏家的公子吗?听说他诗词极好,只是……”

话未说完,便被同伴拽住。

晏清歌恍若未闻,只凝眸望向那商船乐工。

乐工是个四十余岁的精瘦汉子,见少年目光灼灼,不由笑道:“公子这词,小老儿昨夜在驿站隔壁听见,觉得极妙,便记了谱。今早船上的红绡姑娘一试,果然动听。”

那名叫红绡的歌伎掩唇轻笑,指尖在琵琶弦上一划,添了个俏皮的花腔。

晏清歌沉默片刻,忽道:“你们改了我的词。”

红绡眨了眨眼:“公子原句‘问酒筹’文绉绉的,奴家觉得‘醉一场’更痛快些。”

岸上众人哄笑。

一名老儒生摇头叹息:“淫词艳曲,有辱斯文……”

话音未落,船上一名船娘叉腰骂道:“您老的策论能换顿饱饭不?”

众人笑得更欢。

晏清歌望着江水中破碎的倒影,一时恍惚。

他自幼苦读圣贤书,父亲耳提面命“文章须合圣道”,可今日这市井歌谣,却比任何策论都更快地穿透了人心。

袖中的家书已被捏出褶皱,父亲的字迹力透纸背:“吾儿此去京师,当时刻谨记家训,勿堕清流之名……”

他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底已是一片清明。

“这词既已传开,便由诸位随意吧。”

说罢,他轻夹马腹,青衫身影渐远。

身后,商船上的琵琶声愈发欢快,混着众人的笑语,随风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