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卷宗上的标签已经模糊,依稀能辨认出“199X年 儿童失踪案 石某”的字样。

林溪的心跳有些加速。她深吸一口气,接过卷宗,小心地翻开。

里面是当年的报案记录、现场勘查报告、证人询问笔录、以及一些模糊的照片。“小石头”真名叫石小亮,失踪时十岁。根据记录,那天下午,他在离家不远的巷口玩耍,等母亲出来找他时,人已经不见了。现场没有打斗痕迹,没有目击者看到可疑人员,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林溪一页页地翻看着,试图从这些冰冷的文字和图片中,拼凑出那个三十年前消失的男孩的轮廓,以及他与陈伯之间的联系。卷宗里提到了石小亮的父母、邻居、老师……但没有提到陈伯。

“当时排查了很多人,包括所有认识石小亮的邻居和亲属,”王警官在一旁解释道,“没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那时候监控少,侦查手段也有限,唉……”

林溪的目光继续在卷宗上移动,最后停留在了附在后面的一份补充材料上——那是关于逝者陈伯的死亡信息记录,因为林溪提供了可能相关的线索,这份材料被临时归入了这个悬案卷宗。

上面记录了陈伯的基本信息(很多项都是“不详”)、死亡时间、现场勘查结果(排除他杀),以及……遗物清单。其中一项,是陈伯的手机。

手机是老式的按键机,已经没电了。警方在检查时,调取了最后的通话记录。

林溪的目光落在“最后通话记录”那一栏,瞳孔骤然收缩。

记录显示,在陈伯死亡前几个小时,有一个未接来电。来电显示的联系人姓名,清晰地打印在那里:

林建国。

林建国。

这三个字像一道惊雷,在林溪的脑海里炸开。她的呼吸瞬间停滞了,血液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那是她父亲的名字。

她已故的父亲,那个在她记忆里沉默寡言、总是带着一身疲惫和她说不清的心事的男人,那个在她十六岁时就因重病去世的父亲……他的名字,怎么会出现在陈伯最后的通话记录里?

而且,根据记录的时间,这个未接来电发生在她父亲去世前一个月。

这不可能……

林溪的手抑制不住地颤抖起来,卷宗的纸页被她捏得变了形。她用力眨了眨眼,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但那三个字,像烙印一样,清晰地刻在纸上,刻进她的心里。

父亲认识陈伯?父亲和“小石头”的失踪案,和这个藏着秘密的老人,有什么关系?

无数个疑问像冰冷的潮水,瞬间将她淹没。她只觉得头晕目眩,几乎站立不稳,下意识地伸手扶住了桌子。

“小林?你怎么了?”王警官察觉到她的异样,关切地问道。

林溪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她的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胸口闷得发疼。那个她以为早已随着父亲离世而尘封的过去,那个她从未真正了解过的父亲,似乎突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谜团,而她,正被这谜团牢牢地缠绕住,无法挣脱。

第二卷:尘封的蛛网

1. 记忆的涟漪:父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