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转瞬即逝。许晚晴带着铁柱和小花从县城返回北京时,二月的寒风依然刺骨。火车缓缓驶入北京站,月台上人头攒动,广播里播放着欢快的《春天的故事》。
"姐,快看!"铁柱突然指着窗外喊道。
许晚晴顺着弟弟的手指看去,站台上一块巨大的宣传牌格外醒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是邓小平去年年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如今已成为改革开放的旗帜。
"记住这句话。"许晚晴轻声对弟妹说,"这是新时代的开始。"
回到学校,许晚晴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青山计算器"的生产中。寒假期间,她通过周峻的表哥联系到了深圳的一家电子元件厂,采购成本降低了20%。杜青山则改进了电路设计,使计算器的体积缩小了三分之一。
"新学期目标:五百台。"开学第一天,许晚晴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个数字。前世的商业经验告诉她,规模效应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然而,麻烦来得比预期更快。
"许晚晴同学,系党总支请你过去一趟。"班长在课间通知她,表情严肃。
经济系党总支办公室里,除了上次见过的女书记外,还坐着一位面容严峻的中年男子,胸前的校徽表明他是校党委的人。
"许晚晴同学,"女书记开门见山,"有人反映你利用学生身份从事商业活动,影响极坏。学校正在抓'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典型..."
许晚晴心头一紧,但面上不露分毫:"书记,能具体说说是什么问题吗?"
"还装糊涂!"校党委的男子拍案而起,"你那个什么计算器,一台卖八十块,这不是投机倒把是什么?"
许晚晴冷静地从包里掏出一叠文件:"领导,这是数学系、物理系等八个院系的正式采购申请,全部用于教学科研。我们的定价经过成本核算,利润率控制在15%以内,完全合理。"
"那这些呢?"男子又甩出几张纸,"有同学反映你还卖给了校外单位!"
许晚晴扫了一眼,那是她寒假期间联系的几家科研院所。她早有准备:"这些都是国家科研单位,采购程序正规。而且..."她故意停顿了一下,"《人民日报》1月4日文章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研人员可以凭劳动获得合理报酬。"
这个引用恰到好处。校党委的男子一时语塞,女书记则若有所思地翻看许晚晴提供的文件。
"你先回去吧,"最终女书记说,"这事还要研究。"
走出办公室,许晚晴的后背已经湿透。她知道这远未结束,王红梅或者其他眼红的人一定会继续找麻烦。她需要更有力的支持。
当天下午,许晚晴直奔物理楼。陈默的实验室锁着门,据隔壁实验室的学生说,他回上海过年还没返校。无奈之下,她只好去找杜青山。
"什么?他们要处分你?"杜青山从工作台前跳起来,烙铁差点烫到手,"凭什么!我们的计算器帮学校省了多少钱!"
"别激动。"许晚晴按住他,"我们需要更有分量的支持。李教授那边怎么说?"
李教授是电子系副主任,曾对"青山计算器"表示赞赏。杜青山挠挠头:"他出国考察去了,下个月才回来。"
两人一筹莫展之际,实验室的门突然开了。陈默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皮质行李箱,西装革履的样子与平时判若两人。
"出什么事了?"他一眼就看出气氛不对。
杜青山像见到救星一样扑过去:"陈默!你可算回来了!学校要处分许晚晴,说我们搞资本主义!"
陈默眉头微皱,示意杜青山关上门。他放下行李箱,从内袋掏出一封信:"看看这个。"
信纸上是苍劲有力的毛笔字,落款是上海某著名研究所的所长,内容是对"青山计算器"的高度评价,并希望与研发团队合作。
"这...这是真的?"杜青山瞪大眼睛。
陈默点点头:"我叔叔是那里的副所长。听说你们的事后,他帮忙弄的。"
许晚晴敏锐地注意到陈默说"听说你们的事"——他刚回校,怎么会知道?但她暂时按下疑问,专注于眼前的转机:"这封信很有用,谢谢。"
"不客气。"陈默深邃的目光落在她脸上,"我有个更好的提议——把'青山计算器'申报为学校的科研项目,挂靠在物理系名下。"
杜青山兴奋地拍桌子:"太棒了!这样就是正规军了!"
许晚晴却想得更深:"需要什么条件?"
"两个。"陈默伸出修长的手指,"第一,项目收益的20%归系里;第二,你要选修我的量子力学讨论课。"
第一个条件在意料之中,第二个却让许晚晴摸不着头脑。但她没有犹豫:"成交。"
三天后,在校党委的又一次会议上,许晚晴不仅带来了上海研究所的推荐信,还有物理系刚刚批准的"数字计算设备研发项目"立项书。主持会议的副校长看完材料,态度明显缓和。
"许晚晴同学能够将学术研究与实践结合,值得肯定。"副校长总结道,"当然,学生还是应以学业为主..."
危机就这样化解了。更让许晚晴意外的是,会后经济系主任私下找她谈话,邀请她参与学校"勤工俭学"项目的规划。
"你的商业头脑很特别,"系主任和蔼地说,"现在国家鼓励解放思想,学校也要跟上形势。"
春风得意之际,许晚晴没有忘记警惕暗处的敌人。王红梅看到她在系办公室进进出出,眼中的嫉恨几乎要喷薄而出。更麻烦的是,许晚晴得知王红梅的叔叔确实是校党委的领导,这次风波虽然平息,但梁子已经结下。
"你得小心那个王红梅,"李红英在宿舍提醒她,"听说她在收集你的'反动言论'。"
许晚晴不以为意。前世商海中,她面对过远比这更凶险的明枪暗箭。但她也明白,在这个特殊年代,政治上的攻击可能带来毁灭性后果。
三月的一个周末,许晚晴如约来到陈默的量子力学讨论课。教室很小,只有十几个学生,大多是物理系的高年级生。陈默站在讲台上,一改平日的沉默寡言,讲解起量子理论来神采飞扬。
"量子纠缠现象表明,两个粒子一旦发生相互作用,就会形成纠缠态,即使相隔遥远也能瞬间影响彼此..."陈默的声音突然停顿,目光落在刚进门的许晚晴身上,"这位是新加入的许晚晴同学,经济系的。"
十几个脑袋齐刷刷转向她,有好奇的,有不屑的,还有几个男生明显被她的外貌吸引。许晚晴坦然走到前排空位坐下。
课间,一个戴厚镜片的男生凑过来:"你真是经济系的?对量子力学感兴趣?"
"嗯,选修。"许晚晴简短回答,眼睛却盯着黑板上的公式——那正是多世界解释的数学表达。
"陈助教很厉害的,"男生自顾自地说,"虽然只是研究生,但已经在《物理学报》发了三篇论文..."
许晚晴心不在焉地听着,思绪却飘回前世。她曾投资过一家量子计算初创公司,对基础理论有所了解。如果在这个时代提前布局...
"许晚晴同学。"陈默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有问题吗?"
她这才发现课已经继续,而自己正举着手。在全班注视下,她问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问题:"根据多世界解释,是否存在一个世界线,在那里中国已经实现了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
教室里一片寂静。1979年初,量子计算还只是理论物理学家脑海中模糊的概念,更别说"实用化"了。
陈默的眼睛亮得惊人:"理论上,所有可能性都在某个世界线中实现了。问题是...如何找到那条世界线。"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许晚晴感到一阵莫名的战栗,仿佛陈默看穿了她的秘密。
下课后,陈默叫住了她:"下周开始,每周三下午来实验室帮忙。项目需要你的...特殊视角。"
许晚晴本想拒绝,但好奇心占了上风:"好。"
回宿舍的路上,她意外地遇到了周峻。武大开学比北大晚,他特意提前返校来看她。
"晚晴!"周峻兴奋地挥手,手里挥舞着一封信,"深圳来信了!"
两人找了张长椅坐下。周峻带来的消息令人振奋:他表哥透露,深圳即将被划为"经济特区",中央正在制定特殊政策。
"看这个!"周峻从信封里掏出一张模糊的照片,"罗湖口岸附近的地,现在一亩才几千块!我表哥说,将来至少翻十倍!"
许晚晴接过照片,前世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知道何止十倍,百倍千倍都不止。但现在的她,连一万块都拿不出来。
"暑假我们一定要去深圳看看。"周峻热切地说,"机会难得!"
许晚晴点点头,心里已经开始盘算如何筹集资金。就在这时,她注意到不远处的树后闪过一个人影——王红梅。对方显然在跟踪她,手里还拿着个小本子记录什么。
"怎么了?"周峻顺着她的目光看去。
"没什么。"许晚晴收回视线,"对了,你认识物理系的陈默吗?"
周峻摇摇头:"只听说过,是个怪才。怎么突然问他?"
"他邀请我参与一个项目..."许晚晴简单解释了计算器的事,隐去了量子力学课的部分。
周峻听完,表情有些复杂:"你...要小心这个人。我听说他背景很深,跟军方有关系。"
"军方?"许晚晴惊讶地挑眉。
"只是传言。"周峻压低声音,"他父亲好像是某个秘密项目的负责人,文革期间都没被打倒..."
这个话题太过敏感,两人很快转向其他事情。分别时,周峻突然问:"暑假...我们真的会一起去深圳吧?"
许晚晴听出了他话中的期待,不只是对商业机会的期待。她微笑着点头:"当然,约好了。"
看着周峻离去的背影,许晚晴心中五味杂陈。前世的她一心扑在事业上,直到三十多岁还是单身。如今重来一次,她该如何平衡事业与感情?
周三下午,许晚晴如约来到物理楼203。推开门,她惊讶地发现实验室里多了几台崭新的设备,有些甚至在1979年的中国应该还没出现。
"这些是..."
"进口的。"陈默简短回答,正调试着一台奇怪的机器,上面布满了闪烁的指示灯,"过来帮忙记录数据。"
整个下午,许晚晴按照陈默的指示记录各种读数,虽然不明白这些数据的意义。陈默工作时全神贯注,几乎不说话,只有修长的手指在仪器间灵活移动。
"你知道量子隧穿效应吗?"临走时,陈默突然问。
许晚晴点点头:"粒子穿越势垒的概率现象。"
"就像你。"陈默直视她的眼睛,"穿越了时间的势垒。"
许晚晴的心跳漏了一拍:"什么意思?"
"没什么。"陈默转身背对着她,"下周三继续。"
走出物理楼,许晚晴的思绪乱成一团。陈默的话是巧合还是确有所指?他到底知道多少?
回到宿舍,李红英递给她一封信:"王红梅让我转交的。"
信封里是一张剪报,1978年某地方报纸的一则小新闻:《H省高考状元许晚晴同学风采》。看似平常,但用红笔圈出了一处细节——许晚晴的出生日期与被卖到刘家的日期有矛盾。
"她在调查你..."李红英担忧地说。
许晚晴把剪报撕得粉碎。王红梅的威胁确实棘手,但现在她有更重要的事要思考——陈默的神秘实验,深圳的特区机遇,以及...如何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窗外,春天的第一场雨悄然落下,滋润着北大校园的每一寸土地。许晚晴站在窗前,感受着湿润的微风拂过面颊。1979年的中国,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而她,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将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