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个打着“古镇”名号的庞大主题公园。林薇感到一阵失落,在这里寻找一道七十年前的老汤,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笑话。
她定了定神,开始了她的“侦破”工作。策略很简单:利用她的天赋,进行地毯式“品尝”筛查。
她走进第一家挂着“传统家常菜”招牌的饭馆,点了一份“红菇汤”。汤端上来,色泽暗红。她舀起一勺,舌尖一触,分析报告瞬间生成:汤色来自大量红曲米粉人工增色,鲜味来自味精(谷氨酸钠)和鸡精(I+G)的协同作用,所谓的“红菇”是便宜的香菇切片染色冒充。苦味?不存在的。回甘?来自过量白砂糖。失败。
她换了一家“祖传药膳坊”,要了碗“养生滋补汤”。汤呈褐色,飘着几颗枸杞。入口一尝:苦味来自过量黄连,回甘来自甘草和蜂蜜,汤底是超市买的浓汤宝兑水,那股不和谐的工业感像一根刺扎在她的味蕾上。草药香?混乱不堪,至少有五种廉价草药胡乱拼凑。失败。
她甚至尝试了街边小摊的“红糖冰粉”,试图从“红色”和“回甘”里找到一丝关联,结果自然是徒劳。
一天下来,她吃了七八种红色的汤羹甜品,舌头被各种劣质添加剂和蹩脚的调味折磨得疲惫不堪,却一无所获。她的科学分析在这片混沌的、被商业利益扭曲的“传统”美食江湖里,显得格外无力。每个人都说自己的东西“正宗”,但在她绝对味觉的审视下,全是漏洞百出的仿冒品。
frustration(挫败感)开始滋生。她拦住一位在路边晒太阳的本地老人,拿出手机里翻拍的“朱雀羹”三个字。
“阿婆,您听说过这种汤吗?”
老人眯着眼看了半天,摇摇头:“红的汤?是不是红糖水滚蛋花?我们以前穷的时候吃那个。”
她又问一个摆摊卖麦芽糖的大叔。
“朱雀羹?没听过。是不是北边山里人吃的什么野菜糊糊?听说他们过去日子苦,什么都往锅里扔。”
答案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唯一的共同点是,没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令人信服的说法。这道汤仿佛只是一个飘荡在镇子上空的模糊传说。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街头询问时,一个穿着夸张汉元素服饰、举着小旗子的年轻导游凑了过来,他胸牌上写着“导游小张”。
“美女,在找好吃的?”小张笑容可掬,眼神精明,“你问朱雀羹可算问对人了!这可是我们栖镇失传已久的名菜!”
林薇精神一振:“你知道?”
“那当然!”小张压低声音,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传说啊,明朝的时候,有个皇帝微服私访到我们这,病倒了。当地一个美丽的村姑,用后山一种名叫‘朱雀草’的仙草,混合了七七四十九种名贵药材,熬了三天三夜,才做成一碗汤,救了皇帝一命!皇帝龙心大悦,赐名‘朱雀羹’!可惜啊,那朱雀草后来就绝迹了,配方也失传了……”
他滔滔不绝,故事编得跌宕起伏,充满了民间传说里常见的套路。林薇听着,心却一点点沉下去。她能“尝”出他话里夸张和虚构的成分,就像能尝出汤里的味精一样明显。这只是一个用来哄骗游客消费的廉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