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她捏着那冰凉的小瓶子,站在水池边,很久没有动。水哗哗地流着,冲不散心里那越积越厚的淤泥。

第三章 “别人都这样”

XX一小的家长群,有个光鲜亮丽的名字:“菁英摇篮育苗群”。每天,里面都滚动着林薇无法企及的生活碎片。

张妈妈刚分享了孩子在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夺冠的九宫格照片,背景是某个知名国际学校的大礼堂。李爸爸发了个“请教”问题:孩子对量子物理表现出兴趣,是该请中科院的院士导师来启蒙,还是送去麻省理工的夏校体验?下面一排点赞和“同问”。

王妈妈晒了孩子刚完成的“假期社会实践报告”——参与设计了某个环保主题的城市雕塑,附带着和市领导的合影。

林薇缩在床沿,手指快速划过屏幕,那些光鲜的文字和图片像细小的针,扎得她眼睛生疼。她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起球的睡衣,还有指甲缝里怎么都洗不掉的、老房子厨房的陈年油污。

小宇的班主任姓赵,偶尔会在群里发言,言简意赅地通知事项,收获一片整齐的“收到,谢谢赵老师”。像皇帝批阅奏章。

家长群沉默时,另一个没有老师的“纯家长八卦群”却活跃得多。这里,话题更直接,更赤裸。

“听说今年推优名额紧张,赵老师那边门槛又高了?”

“可不是嘛,刘总他家上次送的哪家的卡?效果怎么样?”

“别提了,我家那个榆木疙瘩,送再多的礼也白搭,上次奥数才拿个二等奖,不够看啊。”

“光送不行,得‘会’送。赵老师家闺女不是学钢琴吗?上次我托人弄了张大师课的邀请函,啧,第二天我家小子调座位就调到黄金C位了。”

“还是孙姐你有办法!”

“@全体成员,赵老师家老爷子下周生日,凑个份子?统一口径每人这个数?”下面跟着一个手势——两根交叉的手指。

林薇的心跳漏了一拍。那个数字,几乎是周海涛风里雨里跑大半个月的收入。

屏幕还在飞快刷新。

“跟上。”

“已转。”

“+1,麻烦孙姐操心了。”

一个个名字跳出来,争先恐后。仿佛那不是一笔巨款,而是随手发了个一块钱的红包。

林薇的手指冰凉,悬在屏幕上方,抖得厉害。她点开那个发起募资的孙姐头像,朋友圈里是精致的下午茶、海外旅行定位、孩子在高档击剑馆、马场的照片。一种巨大的、令人窒息的差距感攫住了她。

她退出微信,手机屏保是她和小宇几年前在老家公园的照片,阳光灿烂,小宇笑得看不到眼睛。那时候,周海涛的工资还能让他们周末下顿馆子。

“妈?”小宇在上铺翻了个身,声音带着睡意。

林薇猛地锁屏,像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没事,快睡。”

她躺下去,眼睛盯着天花板上那块顽固的水渍,形状像一张嘲讽的嘴。

送礼。她知道这是潜规则。从买房落户那天起,中介、邻居、甚至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大妈,都或明或暗地提点过她:想孩子好,得“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