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力点了点头,尽管心里完全没底。
那天晚上,在宿舍吱呀作响的铁架床上,我辗转反侧。白天那些光鲜亮丽的社团影像渐渐模糊,唯独那本影集里的画面越来越清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眼中的光。选择社团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是让它成为简历上漂亮的一笔?是去寻找玩乐和归属?或许,也可以是去找一条路,一条能让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力量,真正落到实处的路。一条能让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存在,变得好那么一丝丝的路。
第二天,我递交了入社申请。没有波澜,甚至没有正式的面试,我只是和那位叫陈静的学姐聊了半小时,听她讲了一次去社区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活动中,一位老奶奶第一次成功和远方的孙子视频通话后,激动得抹眼泪的故事。
我就这样,成了青益会的一名新兵。
二、步履蹒跚的起步:在"小事"中寻找价值
我的第一次活动,是去学校附近的老旧小区做"垃圾分类入户宣传"。任务听起来简单:跟着居委会阿姨上楼,发传单,讲解分类标准。我准备的"演讲稿"在心里默念了不下二十遍。
然而,现实是骨感的。敲开的门,十扇里有三扇会在你刚开口时就冷漠地关上。有一户的大爷甚至隔着门吼:"又是来骗钱的!滚!"我举着传单,僵在楼道里,脸上火辣辣的。同组的学长抱歉地对我笑笑,示意我去下一家。
汗水浸湿了后背。那种被拒绝的挫败感,和自身笨拙带来的羞愧感交织在一起,几乎让我想掉头就跑。但看着学长学姐们依旧耐心地、一户户地敲着门,一遍遍重复着那些简单的话,我吸了口气,跟了上去。
终于,在敲开一扇门后,一位抱着婴儿的年轻妈妈耐心听我结结巴巴地讲完了所有内容,还问了几个问题,最后笑着说:"谢谢你们啊大学生,是得好好学学,不然以后娃娃生活的环境更差了。"
那一刻,一种极其微小的成就感,像一颗破土而出的嫩芽,顶开了所有沮丧。我帮助到一个人了。哪怕只有一个人,哪怕只是一点点。
就是从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我开启了在青益会的旅程。周末去福利院陪孩子们做游戏,去地铁站做引导志愿者,参与校运会的后勤服务……活动规模不大,有时甚至有些枯燥,但我坚持每次都去。我发现,在付出体力和时间的过程中,我面对陌生人时的紧张在减缓,沟通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校园围墙之外,更真实、更复杂的社会肌理。
陈静学姐成了我最初的引路人。她告诉我:"别小看这些'小事',所有庞大的改变,都是由无数件小事构成的。你得先学会走,才能跑。"
三、第一次飞跃:从参与者到创造者
大一末,社团开始筹备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点是邻省一个偏远的山村小学,计划进行为期两周的支教和乡村发展调研。通知一出,群里就沸腾了。这是社团每年分量最重的活动。
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但这次,不再是大一初那个只能发传单的新人了。基于一年来在各类活动中的稳定表现和几次小组讨论中提出的还算靠谱的建议,陈静学姐推荐我进入了项目核心组,负责支教课程的前期调研和部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