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我连面试都紧张得声音发抖,
最终却带领团队拿下全国金奖;
曾经连最简单的社区服务都手忙脚乱,
后来却为贫困山区建起了第一个图书室。
这条成长之路,我走了整整四年。
一、迷茫中的选择:在喧嚣中听见内心的声音
九月的阳光依旧毒辣,穿过迎新摊位五彩斑斓的遮阳伞,在地面投下晃眼的光斑。空气里混杂着新印传单的油墨味、学姐学长们过于热情的叫喊,以及某种无所不在的、属于青春与未来的躁动。我攥着那张被捏得有些发软的"社团一览表",像一滴迷失在狂欢海洋里的水珠,在每个摊位前短暂停留,又被更大的人潮推着往前。
"同学,对街舞有兴趣吗?零基础包教包会!"一个穿着宽松篮球服的男生随着强劲的节拍即兴做了个地面动作,引来一阵惊呼。
"文学社!寻找灵魂的共鸣者!我们的社刊发行量全校第一!"
"电竞社!新赛季招新!宿舍网速卡?来我们这,千兆光纤,专业设备!"
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信息过载,让我头晕目眩。每一个社团都光彩夺目,每一个都似乎通向某种令人羡慕的大学生活。我该去哪里?我能去哪里?表格上那几十个名字,于我而言,只是一个个陌生的符号。我,一个从南方小县城考来的学生,普通话带着抹不掉的尾音,站在人群里会下意识地缩起肩膀,最大的特长是考试,最缺乏的是"经历"。选择社团?我甚至不知道依据什么来选择。
就在我几乎要被这热情的洪流吞没时,角落里的一个摊位意外地安静。没有喧哗的音乐,没有抢眼的海报,只简单挂着一条手写的横幅——"青年发展与公益实践协会"。摊位后的学姐穿着一件洗得干净的白色T恤,正低头整理着一叠材料,侧脸平静。
鬼使神差地,我走了过去。
摊位上摆放的不是炫目的宣传照,而是一本本厚厚的项目影集。我随手翻开一页,照片里是粗糙的双手、淳朴的笑脸、黄昏下孩子们奔跑的背影、山区小学破旧但明亮的教室。图片旁的说明文字很简洁:"'萤火虫'计划·暑期支教·甘肃陇南"、"'夕阳暖'社区孤老长期陪伴项目"。
"感兴趣吗?"学姐抬起头,笑容温和,没有那种迫人的推销感,"可以看看,不一定要加入。"
我喉咙有些发干,指了指影集:"这些……都是你们做的?"
"嗯。主要是利用假期和周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她语气平淡,像在说一件很寻常的事,"我们是小社团,人不多,事情也挺琐碎的,比不上那些热门社团好玩。"
奇怪的是,这份"不热情",反而让我松弛下来。我翻看着那些定格的笑脸和汗水,心里某个地方被轻轻触动了。那是一种很实在的触动,不同于街舞的酷炫、电竞的热血,它似乎连接着某种更沉重、也更温暖的东西。
"师姐,我……没什么特长,也能来吗?"我问,声音小得几乎自己都听不见。
学姐笑了:"我们这里不需要什么特异功能。需要的是耐心、坚持,还有一颗愿意去看见、去帮助的心。你觉得你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