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是哪户好人家的孩子。”王志远低声道,语气中带着几分难以言喻的沉重。
洗净后的孩子似乎放松了许多,怯生生地接过林秀荷递来的地瓜粥,小口小口地吃着,眼睛却始终跟着夫妻俩的身影转动,像是在确认这份温暖的虚实。
那夜,孩子睡在了他们卧房临时搭起的小床上。月光从窗棂洒入,照在孩子恬静的睡颜上,如同一层柔软的银纱。
“志远,你看他睡得多甜。”林秀荷轻声道,眼中满是怜爱。
王志远点点头:“明天我去打听打听,看谁家丢了孩子。”
然而,接连数日的询问都无功而返。战后的金门,人口流动大,记录混乱,根本无从查起,就像大海捞针,渺无希望。
孩子似乎也意识到这里将是他的归宿,渐渐展露出一丝活泼的天性。他尤其喜欢跟在林秀荷身后,像个小尾巴似的转来转去,偶尔还会露出难得的笑容。
一周后的傍晚,孩子终于开口,含糊不清地叫了声“妈”。
林秀荷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她抱起孩子,对王志远说:“这就是老天给我们的礼物。既然找不到他的家人,我们就收养他吧。”
王志远看着妻子怀中笑靥如花的孩子,郑重地点了点头,仿佛许下了一个庄重的誓言。
他们给孩子取名“王念安”,取“念念不忘,平安顺遂”之意。
2 时光静好的岁月
收养念安的手续在战后混乱的时局中出乎意料地顺利。或许是因为太多家庭流离失所,当局也乐见孤儿有所归宿,如同一叶孤舟终于找到了可以停靠的港湾。
念安很快适应了新家和新名字。他聪明伶俐,三岁多的孩子已经能说会道,记忆力尤其好,教过的字词一遍就能记住,仿佛早已在心中埋下了知识的种子。
“爸,看!”念安举着王志远用废旧木料给他做的小木船,在院子里奔跑,“船船出海啦!”
王志远放下手中的渔网,笑着看儿子模仿渔船出海的憨态。自从念安来到这个家,曾经因战火而沉寂的院落又重新充满了生机,如同荒芜的土地上终于长出了新芽。
林秀荷在厨房准备晚餐,炊烟袅袅升起,带着地瓜粥的香甜。虽然物质匮乏,但她总是变着法子让餐桌丰富些,今天特意加了条小咸鱼,给念安补充营养。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竟也奏出了一曲家的交响。
“念安,洗手吃饭了!”她朝院里喊道。
念安咚咚咚跑进来,扑进她怀里:“妈,香香!”
林秀荷爱怜地摸摸他的头,却发现孩子额角有一小块淤青:“这是怎么弄的?”
“跑跑,摔摔。”念安满不在乎地说,眼睛却盯着桌上的咸鱼,闪烁着渴望的光芒。
王志远走进来,解释道:“刚才追小鸡摔了一跤,没哭,自己爬起来了。”
“我们念安真勇敢。”林秀荷夸道,心里却酸酸的。战后的孩子早熟得让人心疼,仿佛一夜之间就学会了隐藏疼痛。
夜晚,林秀荷给念安洗脚时,发现孩子脚底有几个新旧交错的水泡,像是跋涉过千山万水留下的印记。
“这是以前走的路多磨的吧。”王志远低声道,“不知道他来自哪里,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