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诡异守则
邮件塞在门把手上,一个挺括的白色信封,没有任何署名或标识,只有一行印刷体的公寓地址和门牌号——1904。
我捏着信封进屋,随手把它扔在玄关的鞋柜上,继续拆那些堆成小山的搬家纸箱。城市的天际线透过落地窗泼洒进来,勾勒出崭新、空旷、还带着点油漆味的空间。高档公寓,视野绝佳,租金却低得不像话——中介当时眼神飘忽,说是业主急租,价格好商量。
忙到傍晚,腰酸背痛,才想起那个信封。撕开,里面是一张质感不错的硬卡纸,标题是《橡树湾公寓邻里守则》。
“呵,”我嗤笑出声,“现在物业都搞这种行为艺术了?”
条款一条比一条诡异:
1. 邻居敲门必须接待,但切勿让ta发现你独居。
2. 凌晨三点听到楼道哭声是正常的,切勿开门查看。
3. 电梯永远停在4楼,请走楼梯。
4. 阳台晾衣绳若出现非自家物品,切勿触碰,立即致电物业。
5. 邻居若赠送红色食物,请欣然接受并当面吃完。
右下角还有个打印的“祝您居住愉快”,怎么看怎么像恶作剧,或者是什么整蛊新人的烂俗玩笑。我把卡片揉成一团,来个三分球投进墙角的纸箱堆。准头不行,纸团弹了一下,消失在几个箱子构成的缝隙里。
爱谁谁。
晚上点了外卖,凑合着吃完。这栋楼异常安静,几乎听不到任何邻居的动静,厚厚的隔音墙把空间切割成一个个孤岛。窗外城市的喧嚣遥远得像另一个世界。
洗完澡出来,凌晨一点。困意袭来,我没心思再整理,瘫在沙发上刷手机。
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间,一阵声音钻进耳朵。
不是窗外的车流,是楼里的声音。非常,非常轻微的……摩擦声?
像是有人穿着软底拖鞋,在门外的走廊地毯上,极其缓慢地、一遍遍地……踱步。走走,停停。
我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屏住呼吸,竖起耳朵,声音又消失了。
幻觉吧。刚搬来太累。我安慰自己,努力把注意力放回手机屏幕上。荧光照亮脸颊,屋里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然后——
笃。笃。笃。
敲门声。
不轻不重,节奏均匀,正好三下。
我浑身一僵,手机差点脱手。猛地抬头看向猫眼。
门外走廊感应灯没亮,一片昏黑。猫眼里看出去,是对面邻居深褐色的防盗门,静立无声。
听错了?
刚松一口气。
笃。笃。笃。
又是三下。这次听得真切,就是我家的门!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固执的、非敲开不可的意味。
谁TM凌晨一点多跑来敲门?
我蹑手蹑脚蹭到门边,心脏擂鼓一样响。深吸一口气,把眼睛贴上猫眼。
外面……没有人。
走廊空荡荡的,只有尽头安全出口那个幽绿的指示牌散发着微光。
恶作剧?哪个邻居这么无聊?
我想起白天那张可笑的《守则》。第一条:邻居敲门必须接待……
接待个屁。
我压着火气,没吭声,决定不理睬。这种扰民行为,明天非得去物业投诉不可。门外彻底安静了。那脚步声,那敲门声,仿佛从未出现过。
后半夜我没睡踏实,半梦半醒,总觉得门外有细碎的响动,每次凝神去听,又只剩下一片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