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爷爷,它还活着。”陈明说。
“活着就好……活着就好……”爷爷喃喃自语,眼神又变得迷茫起来,“可惜……没人了……都没了……”
他的目光越过陈明,望向空旷的院落,望向远处寂静的山峦,望向那个曾经生机勃勃、如今却死气沉沉的村庄。他的嘴唇翕动着,似乎还想说什么,但最终,只化作一声悠长的叹息,消散在风中。
陈明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揪了一下。他看着爷爷苍老的面容,看着这片衰败的土地,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名为“绝望”的情绪。他知道,他回来的太晚了。他救不了爷爷,也救不了这个正在消失的村庄。
2 记忆的碎片
在青山村的日子,缓慢而沉重。陈明每天除了照顾爷爷,就是漫无目的地在村子里徘徊。他试图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找回一些被时光掩埋的记忆。
他去了村东头的老井。那是一口用青石砌成的井,井沿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绳痕,记录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辛勤。小时候,每天清晨,他都能听到村妇们提着水桶来打水的声音,伴随着她们的说笑声。那时候,井水清澈甘甜,是全村人的生命之源。可是现在,井口被一块沉重的石板盖着,上面长满了青苔。听孙婆婆说,因为村里人越来越少,井里的水也渐渐干涸了,后来就没人再用了。石板盖上后,井就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陈明费力地挪开石板,一股潮湿而陈腐的气味扑面而来。他探头往井下看,里面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他仿佛能听到岁月在井壁间流淌的声音,那么遥远,又那么清晰。
他又去了村西头的晒谷场。那是村里最大的空地,以前每到秋收时节,金黄的稻谷、饱满的玉米都会铺满整个场地,村民们忙着翻晒、脱粒,一片繁忙景象。孩子们则在晒谷场上追逐嬉戏,放风筝。那时候的晒谷场,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可现在,晒谷场上长满了齐腰高的杂草,还有一些废弃的农具,犁、耙、风车,孤零零地躺在那里,锈迹斑斑,像是从历史课本里扒出来的文物。陈明走到一个破旧的篮球架下,那是他初中时和同学们经常打球的地方。篮球架的篮筐已经锈蚀得不成样子,篮板也裂开了一道大缝。他伸出手,触摸着冰冷的金属支架,指尖传来一阵寒意。记忆的闸门,似乎被触动了。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穿着运动服、满头大汗的少年,听到了同学们爽朗的笑声和球鞋摩擦地面的声音。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真的就像一场梦吗?
他还去了村后的山坡。那里曾经是村里的主要耕地,种满了水稻、红薯、花生。小时候,他跟着父母和爷爷奶奶在这里劳作,虽然辛苦,却也充满了乐趣。春天,播下种子,期待着发芽;夏天,除草施肥,在田埂上追逐蜻蜓;秋天,收获沉甸甸的果实,感受着土地的馈赠。可是现在,山坡上已经看不到一丝耕种的痕迹。野草、灌木、藤蔓疯狂地生长,将曾经的良田沃土彻底吞噬。远远望去,一片荒芜萧瑟。陈明找了一个小山头坐下,眺望着这片曾经养育了他的土地。风吹过,带来草木的清香,也带来了无尽的荒凉感。他不懂,为什么会这样?是土地不够肥沃吗?还是人们失去了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