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陈明躺在自己房间的床上,辗转反侧。王大爷的话,像一颗颗石子,投入他平静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他开始思考,农村的消失,真的只是因为贫穷和城市化吗?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是传统生活方式的瓦解?是价值观念的转变?还是某种无法抗拒的时代洪流?
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嘘寒问暖。一家有难,全村支援。那种淳朴的人情味,是他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从未感受过的。而现在,这种人情味,也随着人口的流失,变得越来越淡薄了。
他又想起了那些荒芜的田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一点在爷爷和王大爷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为什么,当生存变得困难时,他们会选择离开土地,而不是想办法改良土地,或者寻找新的出路呢?是因为缺乏知识和技术吗?还是因为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压倒了对故土的眷恋?
还有那些留守儿童和老人。当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孩子失去了父母的陪伴,老人独自面对衰老和疾病。这种“空心化”的农村,还能维持多久?它的未来在哪里?
陈明感到一阵迷茫。他觉得自己像一个局外人,即使回到了故乡,也无法真正理解这里发生的一切。他带来的城市视角,似乎无法解释眼前这片土地的衰败。而他对故乡的记忆,也变得模糊不清,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
他想起了爷爷。爷爷一生都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也从未想过要离开。他坚守在这里,守着老屋,守着老槐树,守着那些关于过去的记忆。爷爷的坚守,和村里其他老人的坚守一样,是否是一种对消逝的抵抗?还是仅仅因为无处可去,无路可走?
夜深了,窗外的风声更紧了。陈明仿佛能听到整个村庄在寂静中发出的叹息。他不知道自己留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爷爷的生命正在倒计时,而他,除了陪伴,似乎什么都改变不了。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这次回来,是不是一个错误。
他想起了城市里的生活。虽然忙碌,压力大,但也有它的秩序和便利。至少,那里有他的工作,有他的朋友,有他熟悉的圈子。相比之下,青山村就像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充满了衰败、孤独和绝望。
可是,当他想到爷爷,想到那些同样坚守在村里的老人,想到那棵孤独的老槐树,他的心里又会涌起一阵刺痛。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至少要陪爷爷走完最后的这段路。他也想知道,当爷爷离开后,这个村庄会走向何方。
天快亮的时候,陈明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又回到了小时候的青山村。阳光明媚,天空湛蓝。村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小伙伴们在巷子里追逐嬉闹。大人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笑容。老槐树下,聚集着很多人,摇着蒲扇,聊着家常。奶奶端着一碗冰镇的绿豆汤,笑眯眯地递给他。爷爷背着他在田埂上走,教他辨认各种庄稼和野草。一切都那么温暖,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