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当他伸出手,想要抓住那些阳光和笑声时,它们却像肥皂泡一样,一个个破灭了。眼前的景象,瞬间变成了现在这个荒凉、寂静的村庄。老槐树依旧矗立,但枝叶更加稀疏。晒谷场上长满了杂草。村子里,空无一人。只有风,依旧在呜咽。
陈明惊醒过来,额头上布满了冷汗。窗外,天已经蒙蒙亮了。新的一天开始了,但青山村,似乎永远停留在了昨天。
3 坚守者的独白
爷爷的身体每况愈下。陈明请了镇上的医生来看过几次,都说老人家身体衰竭,时日无多。陈明的心,也一点点地沉下去。他开始默默地为爷爷准备后事,联系了村里的木匠打棺材(幸亏村里还有一个老木匠,手艺还在),定制了墓碑,甚至连墓地都选好了,就在老槐树下。
孙婆婆看着陈明忙前忙后,时常抹眼泪。“明子啊,别太累了。你爷爷……有你在身边,他走得也安心。”
陈明摇摇头,说不出话来。他能做的,似乎只有这些了。
在这段时间里,他和村里仅存的几个老人接触更多了。除了王大爷,还有孙婆婆,还有住在村另一头的李奶奶,以及偶尔会过来串门的赵爷爷。他们成了陈明在青山村这段时间最主要的交流对象。通过和他们的交谈,陈明对村庄的过去和现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孙婆婆是个苦命的女人。年轻时丈夫就去世了,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孩子。孩子们都还算争气,儿子考上了大学,在城里安了家;两个女儿也嫁得不错,都在县城买了房。按理说,孙婆婆也该跟着孩子们去城里享清福了。可是,她不愿意。
“我这把老骨头,去了城里也是累赘。”孙婆婆说,“再说,我走了,谁来陪陪你爷爷?他俩打了一辈子光棍,好不容易有个伴。现在就剩他一个人了,我不看着他,谁看着?”她口中的“你爷爷”,其实是陈明爷爷的远房堂叔,因为一辈子没结婚,村里人都叫他“老陈”。
老陈爷爷和孙婆婆,是村里典型的“留守老人”。他们的子女都在外面,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他们守着空荡荡的房子,守着村里的老习惯,也守着一份难以言说的孤独。
“以前啊,村里多热闹。”孙婆婆坐在门槛上,一边择菜,一边对陈明说。她的动作很慢,眼神有些涣散。“那时候,家家都不富裕,但日子过得踏实。谁家缺个油盐酱醋,喊一声就有人送来。谁家盖房子,全村人都来帮忙。孩子们上学,都是结伴而行,路上充满了笑声。晚上,大家聚在晒谷场上,看露天电影,听人说书,热闹得很。”
“那后来……怎么就没人了呢?”陈明问。
“后来啊,日子好过了点,但心里空落落的。”孙婆婆叹了口气,“电视里播放着外面的世界,花花绿绿的,比咱们这山沟沟强多了。年轻人心思活了,觉得守着这几亩薄田没出息,就想着出去闯荡。先是男的出去打工,后来女的也跟着出去了。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