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还有那个镜子碎片里的红裙子女孩。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柜,里面挂着一件他上周刚买的红衬衫,昨晚没叠,就搭在椅背上。

他抬头看了看天,阳光正好,楼墙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像撒了一把碎镜子。他的影子投在地上,随着他的脚步向前走,再没有歪向任何地方。

只是走到街角时,他下意识地回头,看到三楼的窗口,有一片光斑晃了一下,像有人在里面,轻轻眨了眨眼。

搬家后的第三个月,老陈在新租的公寓里再次听到了刮墙声。

那是个雨夜,凌晨三点十七分,窗户被雨点砸得噼啪响,混杂着指甲划过墙面的沙沙声。他猛地从床上弹起来,卧室的墙是新刷的米白色,干净得没有一丝痕迹。但声音太清晰了,像有人隔着墙壁在写密码,一笔一划,带着潮湿的黏腻感——和回声楼里的声音一模一样。

他摸出手机打开手电筒,光束扫过墙面,突然在墙角发现了一道浅褐色的划痕。不是“3”,也不是“2”,而是一个歪歪扭扭的“0”。

冷汗瞬间浸透了睡衣。他明明已经离开了回声楼,怎么会……

第二天一早,老陈请了假,专程回了趟回声楼。那栋老式居民楼杵在巷口,墙皮斑驳,在深秋的阳光下泛着灰败的光。他走到自己曾经住过的三楼,发现房门换了新锁,门口堆着几个未拆的纸箱,显然是新住户搬来了。

“请问,这里的新住户……”他向正在楼道里择菜的老太太搭话。

老太太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突然变得警惕:“你是之前住这儿的小伙子?”

“是,我想问问……”

“别问了。”老太太把菜篮子往地上一磕,“这屋邪门得很,新搬来的小两口前天夜里就搬走了,说墙里有哭声,还说看到墙上有血字。”她压低声音,“我早就跟你说过,这楼以前是镜子厂的仓库,墙里掺了碎镜片。那些镜片啊,就像眼睛,能把以前的事儿记下来,遇到阴雨天就往外冒。”

老陈的心沉了下去。他想起搬家时遗漏的那个旧相框,里面的剪报提到1987年的火灾。他找物业要了当年的住户名单,在遇难者那一栏看到一个名字:林晓雅,7岁,死于302室。

就是他住过的那间房。

他开始疯狂地查资料。镜子厂的仓库在1985年改造成居民楼,施工队为了节省成本,把仓库里没清理干净的碎镜片混进石灰里砌了墙。1987年的那场火灾,起火点正是302室,消防报告说,女童被发现时,怀里抱着一面穿衣镜的碎片。

“镜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石灰里的碳酸钙在高温下会发生反应,形成一种不稳定的硅钙化合物。”他在一本旧化学书上看到这段话,“这种化合物对湿度和温度极其敏感,遇到特定条件会产生荧光反应,甚至能保留周围环境的光影信息,就像天然的胶片。”

他突然想起墙面上的颜色变化:凌晨三点的深灰,四点的暗红。那或许不是阳光折射,而是火灾发生时的温度记录——302室的起火时间,正是凌晨三点十七分。

那个红裙子女孩的影子,会不会是硅钙化合物保留下来的影像?就像老照片在特定条件下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