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新公寓里的“0”又是怎么回事?
他回到新公寓,盯着墙角的划痕发呆。这栋楼是新建的,和镜子厂毫无关系。他用小刀刮下一点墙灰,送去化验。结果出来那天,他在实验室门口遇到了一个穿白大褂的研究员。
“你这墙灰里掺了粉煤灰。”研究员指着化验单,“里面的碳颗粒含量超标,可能是施工时用了不合格的建材。”
“碳颗粒?”
“对,碳元素在特定电场下会产生静电记录效应。”研究员笑了笑,“就像老式磁带,能把声音和光影存下来。如果附近有强磁场,比如变压器、信号塔,就可能触发播放。”
老陈的目光落在窗外。新公寓对面三百米处,有一座信号发射塔,塔身上还缠着去年台风刮断的电缆。
他突然想起回声楼的位置——紧邻着一个废弃的变电站。
那天晚上,他故意开着所有的灯,坐在客厅里等。凌晨三点十七分,刮墙声准时响起。他拿起指南针,指针疯狂地转圈。他走到墙角,用手摸那道“0”,指尖传来一阵微弱的麻感。
是静电。
他打开电脑,调出1987年的天气预报。那天也是个雨夜,和今晚的湿度、气压几乎一样。
“相似的环境条件,触发了墙里的‘记忆’。”他喃喃自语。回声楼的碎镜片记录了火灾的光影,新公寓的碳颗粒捕捉到了回声楼的静电信号——就像两台收音机调到了同一个频率。
但那个镜子碎片里的女孩呢?他明明看到她在跳房子。
他翻出自己的购物记录,红衬衫是上周买的,但他忘了,那天取快递时,遇到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在楼下的空地上跳房子。他当时看了一眼,觉得她的动作很可爱。
“人的大脑会自动填补信息空缺。”他想起心理学课上学过的“完形填空效应”,“当看到模糊的影像时,会用最近的记忆去拼凑。”
墙里的哭声,或许是火灾时女童的尖叫被硅钙化合物记录下来,又通过静电传到了新公寓。而他听到的,其实是三十多年前的声音。
他终于松了口气。原来所有的诡异,不过是化学、物理和心理学的巧合。
直到半年后的一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