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进退得宜的举动。给了联系方式,却将关系定位在“艺术家与潜在收藏者/同行”的安全范畴。
韦凡看着她,眼底闪过一丝讶异和更浓的兴趣。他拿出手机,扫了她的码,发送了好友申请。
“滴”的一声,申请通过。
“风大了,我先回去了。”白雪收起手机,拢了拢手臂,“再见,韦凡。”
“再见,”韦凡看着她,意味深长地补充道,“很快会再见的,白雪。”
白雪没有再回应,转身离开,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清脆而决绝,一步步走回那个灯火辉煌、人群熙攘的名利场。
韦凡没有立刻离开。他靠在栏杆上,点燃了一支烟,猩红的火点在夜色里明灭。
他打开手机,点开那个刚刚添加的、头像是一片雪原的微信好友的朋友圈。最新状态,依然是那条「我的圈子很小,而且很干净:)」,配着那张云雾缭绕的山顶自拍。
他点开大图,仔细看着,然后长按屏幕,将图片保存下来。
烟雾模糊了他俊朗的侧脸轮廓,只有那双眼睛,在夜色里亮得惊人,充满了猎手锁定目标后的志在必得与无限兴味。
一场注定惊心动魄的博弈,刚刚拉开序幕。
二:暧昧博弈
加上微信后的几天,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静默。
白雪的朋友圈几乎每日更新,时而是一幅刚铺完底色的画布角落,配文「孕育一片混沌」;时而是窗台插着的一支孤零零的白色郁金香,「寂寞开无主」;时而又是某家需要提前三个月预订的餐厅甜点特写,「甜到忧伤」。
点赞和评论依旧热闹非凡。韦凡的头像——一张逆光拍摄的、看不清面容的剪影,偶尔会出现在点赞列表里,却从不发言。像一头潜伏在暗处的豹,安静地观察着猎物的日常习性。
白雪偶尔也会点开韦凡的朋友圈。他的更新频率不高,内容多是摄影作品的局部预览、工作室一角、或是在某处荒原等待日出时拍的延时摄影片段。风格冷峻而专业,与他本人那种外放的魅力有些微妙的差异。
这种沉默的互相关注,本身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对话。
这天下午,白雪正在画室对着一幅陷入瓶颈的画作皱眉,手机震了一下。
是韦凡。发来的不是文字,而是一张照片。
点开的瞬间,白雪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
照片拍的是一面斑驳的老墙,墙头探出几枝开得正盛的红杏。构图极妙,光影将花朵的娇艳与老墙的沧桑切割得淋漓尽致。但真正让白雪指尖发凉的,是那画面的角落,虚化的背景里,隐约是她画室所在的那条街的标志性咖啡馆遮阳棚。
他来过附近。并且,他知道她能认出这个地方。
这是一种无声的宣告和试探。
白雪没有立刻回复。她走到窗边,向下望去。街道上车水马龙,并无那个熟悉的身影。她退回画布前,调色盘上的颜料仿佛都失去了色彩。
过了足足半小时,她才拿起手机,回复了两个字:「好看。」
言简意赅,不带任何情绪,仿佛完全没注意到那刻意留下的地理线索。
韦凡的消息很快回来,这次是文字:「红杏出墙,意境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