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雪兰,”陈默的声音有些紧张,手微微发颤,“这个给你。等我们毕业回来,我……”

周雪兰接过发夹,指尖碰到珍珠,温凉的触感让她眼眶一热。她低下头,让陈默把发夹别在马尾辫上,然后转过身,看着他笑:“陈默,我等你回来。”

风掠过芦苇荡,带着清甜的气息,漉湖的水浪拍着堤岸,像是在为他们的约定伴奏。那时候的他们,以为未来会像这洞庭的晴天一样,明亮又悠长,却没料到,命运的浪潮里,藏着他们无法预料的暗礁。

第二章 归雁还巢,围城风起

1992年的夏天,清湖县的雨下得格外久。漉湖的水位涨了不少,把堤岸下的杂草都淹了,空气里满是潮湿的水汽。陈默背着行李,从火车上下来,踏上县汽车站的水泥地时,一眼就看见了站在雨棚下的周雪兰。

她还是老样子,乌亮的长发披在肩头,穿着一件浅蓝色的连衣裙,手里举着一把碎花伞。看见陈默,她眼睛一亮,快步走过来,把伞举到他头顶:“陈默,可算等到你了。”

陈默放下行李,接过伞,把她往身边拉了拉,不让雨水打湿她的裙子:“怎么不找个地方躲躲?雨这么大。”

“我想早点看见你。”周雪兰低下头,脸颊微红,像当年在堤岸上那样。

这四年,他们书信不断。陈默在刑警学院训练辛苦,常常要跑五公里、练格斗,手上磨出了茧子,却总在信里跟周雪兰说“不苦”;周雪兰在师院练声、学钢琴,每次有文艺演出,都会把照片寄给陈默,信里写着“今天唱了《珊瑚颂》,想起高中时你在台下听我唱的样子”。去年寒假,陈默回清湖县,特意去了师院,两人在长沙的橘子洲头走了一下午,陈默握着她的手,说“毕业就结婚”,周雪兰笑着点头,眼里的光比橘子洲的夕阳还亮。

回到清湖县后,陈默被分配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成了一名侦查员。报到那天,大队长拍着他的肩膀说:“老陈的儿子,错不了!”陈默看着办公室墙上挂的“破案先锋”锦旗,想起父亲当年的模样,心里满是干劲。周雪兰则回了县一中,教音乐,还兼任了初一(3)班的班主任。她上课很认真,教孩子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也教他们唱洞庭民歌,孩子们都喜欢她,说“周老师的声音像百灵鸟”。

同年冬天,他们结婚了。婚礼办得很简单,请了亲戚和同事,在县招待所摆了几桌酒。陈默穿着警服,身姿挺拔;周雪兰穿着红色的连衣裙,头上别着当年那枚蓝珀色发夹,珍珠在灯光下闪着柔和的光。陈默的母亲坐在主位上,笑得眼角起了皱纹,拉着周雪兰的手说:“雪兰,以后就是一家人了,陈默这孩子性子直,你多担待。”周雪兰点头,眼眶微红:“妈,您放心,我会好好照顾他的。”

婚后的日子,平淡却温馨。陈默办案忙,常常深夜才回家,周雪兰总会给他留一盏灯,锅里温着饭菜;有时候陈默要去乡下办案,一走就是三四天,周雪兰就每天给婆婆打电话,陪她说话,帮她做家务。婆婆对这个儿媳很满意,常跟邻居说:“雪兰是个好姑娘,知书达理,对我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