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此后数年,李泌虽屡拒征召,却并非全然隐居。他常下山游历,察访民情,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时而与文人墨客诗词唱和,时而与边将士卒促膝长谈,名声愈盛,却始终不肯入朝为官。

一次,他游历至范阳境地,见节度使安禄山势力坐大,私蓄精兵,暗藏甲胄,归后夜观天象,见东北有赤气冲天,心知乱象已萌,遂暗记于心。

直至天宝年间,朝政日非,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李泌见时局渐危,这才应召入朝,授职翰林待诏。然他始终保持超然立场,不阿附权贵,常以道义讽谏,也因此遭到排挤。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的消息传至长安,朝野震动。

那日大雪纷飞,长安城银装素裹。李泌立于宫墙之上,远望东北方向,眉宇紧锁。好友颜真卿寻来,见他如此,问道:“长源兄似有忧色?”

李泌叹道:“安禄山反叛,其势必猛。两京恐将不保。”

颜真卿震惊:“安禄山虽强,然朝廷有朔方、河西诸军,何以至此?”

李泌分析道:“朝廷承平日久,武备松弛。内地府兵不堪一战。安禄山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精兵二十万,皆是边塞久战之兵。一旦南下,中原无兵可挡。且观安禄山用兵,必分兵两路,一路取洛阳,一路扼潼关。潼关若失,长安危矣。”

颜真卿闻言色变:“如之奈何?”

李泌摇头:“今唯有急诏郭子仪、李光弼等将率边军回援,固守潼关,不可轻出。然观杨国忠之流,必促哥舒翰出战,则大势去矣。”

果然不出所料,叛军势如破竹,连下洛阳、潼关。玄宗仓皇西逃,至马嵬坡发生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缢亡。

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北上灵武。此刻的李亨,身边文武不足二十人,前有叛军堵截,后有追兵,处境极为艰难。

是夜,朔风凛冽,灵武郊外临时军营中,李亨独坐帐中,面对摇曳烛火,愁眉不展。忽闻帐外通报:“陛下,李泌先生求见。”

李亨猛地起身,几乎不敢相信。自长安一别,他已年余未见李泌,此刻危难之际,莫非——“快请!”

帐帘掀开,但见李泌青衣素袍,踏雪而来,身上积雪未拂,面容却宁静如水,宛若仙人临凡。

“臣李泌,拜见陛下。”李泌躬身施礼。

李亨急忙扶起,热泪盈眶:“先生何以至此?”

李泌微笑:“天下危难,正是臣效力之时。”

第二章 白衣参谋定乾坤

至德元年,灵武。

肃宗李亨刚刚即位,朝廷草创,文武不全。李泌虽无正式官职,却成为皇帝最信任的参谋,常衣白袍随驾,人称“白衣宰相”。

大帐内,烛火通明。李泌与肃宗对坐,中间摊放着军事地图,上面标注着叛军与官军的态势。

“陛下忧虑何事?”李泌见肃宗面有难色,温声问道。

肃宗叹道:“朕欲速复两京,以安天下人心。然郭子仪、李光弼皆言兵力不足,需待各路援军。且朕二弟永王璘在江东另立朝廷,招兵买马,实为心腹之患。”

李泌从容不迫,手指地图:“陛下请看,叛军虽占两京,然其战线过长,补给困难。安庆绪与史思明互相猜忌,此其弱点。我军可派偏师扰其粮道,主力则积蓄力量,待敌疲敝,一举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