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华山云雾隐真仙
唐开元二十五年,春深时节。华山七十二峰半掩于缥缈云雾之中,宛如仙境。南峰之巅,松柏苍翠,奇石嶙峋,一位青袍道人正立于危岩之侧,远眺群山起伏。他年约三十,面容清癯,目光深邃如潭,眉宇间自有超然物外的气度,这便是后来被世人称为“山中宰相”的李泌,字长源。
山风拂过,道袍轻扬。李泌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天地间的灵气流转。这些年来,他在华山修道参玄,不仅精通道家典籍,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虽隐居于山林之间,却始终心系苍生。
“师父,今日的经文已诵毕。”一个十岁左右的小道童捧着竹简,恭敬地立于身后。
李泌转身,唇角含笑:“可有所悟?”
道童踌躇片刻,摇头道:“《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弟子愚钝,只觉玄奥难解。”
李泌轻抚道童头顶,温言道:“道本无言,强名曰道。你且看那山间流云——”他指向远处山峦间舒卷的云雾,“聚散无常,不执于形,不困于势,这便是道的显化。修行之人,当如流云般自在,不为外物所拘。”
道童若有所悟,仰头望着流云出神。
正说话间,山下忽然传来急促马蹄声,惊起林间飞鸟。不多时,一位风尘仆仆的官员在道士引领下攀上山来,手中紧握明黄绢帛,额上汗珠涔涔。
“李居士,圣旨到!”官员气喘吁吁,显是赶路急切。
李泌神色平静如常,拂尘轻扫,躬身接旨。原来是唐玄宗听闻他的才名,特召入京任职。
道童眼中放光,悄声道:“师父要去做官了?”
李泌却淡然一笑,对官员道:“山野之人,疏懒已成习性,不堪驱使。还请回禀圣上,泌无意功名。”
官员愕然,天下竟有人拒绝天子征召?但见李泌态度坚决,只得悻悻下山复命。
是夜,月明如昼,清辉洒满山巅。李泌独坐松下,抚琴自娱。琴声清越,如流水潺潺,却又隐隐含着几分忧思。
“师兄何故拒诏?”身后传来问话,是师弟清虚道人。他年约四旬,面容敦厚,手持拂尘,缓步而来。
琴声戛然而止。李泌目视远方长安方向,轻声道:“盛世之下,已有隐忧。此时入朝,非良机也。”
清虚不解:“圣人治下,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何忧之有?”
李泌摇头,拾起一枚落叶:“我游历四方,见均田制日渐败坏,府兵制亦见颓势。边疆节度使拥兵自重,朝中李林甫专权结党...天下表面太平,实则暗流涌动。”他将落叶递与清虚,“譬如这叶子,看上去完好,内里已被虫蛀。此时入朝,不过添一装饰而已。待时机至,自当出世。”
清虚对着月光细看落叶,果然见其中已有虫蛀的细微孔洞,不禁恍然,复又问道:“师兄既有济世之才,何不早建功劳?”
李泌微笑:“道法自然,待时而动。急流勇退,方为智者。《周易》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今非其时也。”
清虚叹息:“只怕岁月蹉跎,辜负了师兄满腹经纶。”
李泌重新抚琴,琴音转为悠远:“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非是真无所为,而是顺应天道,不妄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