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三千年:农耕时代的烟火

又过了两千年,河流的模样变了些,岸边长出了成片的农田,金黄的稻穗在风里摇晃。它已经从半人高的巨石,变成了篮球大小的石块,棱角基本磨平,岩身的矿脉也淡了些,只剩几道浅浅的银纹。它停在了一处靠近村落的河底,每天都能看到村民们的身影。

清晨,天刚蒙蒙亮,就有穿着粗布衣裳的妇人提着陶罐来汲水。陶罐是褐色的,上面有简单的绳纹,妇人弯腰时,发簪上的红绳会垂到水面上,轻轻碰到它。有个姓周的妇人,每天都会来,她的陶罐有一道裂纹,每次汲水都会漏出几滴,滴在它身上,凉丝丝的。妇人总是一边汲水,一边哼着不知名的歌谣,调子软软的,像河边的柳条。

中午,孩子们会跑到河边玩耍。他们光着脚踩在浅水里,水花溅得满脸都是,笑声清脆得像银铃。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喜欢捡河边的小石头,有一次她把它捞了起来,放在手里把玩,说:“这块石头真圆,像我娘做的汤圆。”她把它递给身边的小男孩,小男孩又把它扔回了河里,溅起一圈圈涟漪。它躺在河底,听着孩子们的笑声渐渐远去,心里竟有了一丝暖意——这是它第一次被人类当作“好玩”的东西,而不是没用的石块。

傍晚,耕地的农夫会牵着牛来河边饮水。老牛低着头,舌头卷着河水,尾巴轻轻甩着,赶走身边的苍蝇。农夫坐在岸边的石头上,拿出腰间的干粮,一边吃,一边看着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有一次,农夫的镰刀掉进了河里,正好落在它旁边。农夫伸手去捞,手指碰到了它,愣了一下,然后把它也捞了起来,用衣角擦了擦它身上的水,说:“这石头倒干净。”他把它放在岸边,当作垫脚的石头,直到第二天清晨,妇人汲水时不小心把它碰回了河里。

这一千年里,它见证了村落的兴衰。有一年闹旱灾,河水浅得能看见河底的砂石,农田里的稻穗都枯了,村民们跪在河边祈祷,眼泪掉进河里,与河水混在一起。它躺在河底,看着村民们日渐消瘦的脸,却什么也做不了。后来下了场大雨,河水涨起来,农田又绿了,村民们又开始哼着歌谣汲水、耕地,河边的烟火气又回来了。它渐渐明白,人类的生活像河水一样,有涨有落,却总能继续流淌。

第五千年:兵戈扰攘的岁月

时光又滑过两千年,河流两岸的村落变成了小镇,有了土砌的城墙,有了叫卖的小贩。它已经变成了拳头大小的鹅卵石,岩身光滑圆润,青灰色里透着淡淡的米白,表面有了几道深深的纹路——那是岁月刻下的痕迹。它随着河水,流到了小镇外的河段,在这里,它见证了最残酷的时光。

第一次看到战争,是在一个秋天。远处传来“咚咚”的鼓声,还有士兵的呐喊声,吓得河边的鸟四处飞散。很快,一队穿着铠甲的士兵来到河边,铠甲是铁做的,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他们围着河边喝水,把剑放在旁边,剑身上的血迹还没干,染红了岸边的石头。有个士兵不小心踩滑,差点掉进河里,手紧紧抓住了岸边的草,指甲缝里还嵌着泥土。它躺在河底,能听到士兵们的喘息声,能闻到空气中的血腥味,心里一阵发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