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烟抽到一半,手机又震了,这次是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私信,备注是“写作平台编辑晓雨”。我心里一紧,赶紧点开:“你好,我是平台编辑晓雨,你投稿的《全职炒股3年,从15万到3200元,我每天凌晨3点盯着屏幕哭》我看了,文章很真实,有几个细节可以调整一下,比如加一段‘吃泡面时看到父亲发来‘别硬撑’的消息’的情节,标题再优化下,更能吸引读者。调整好后回复我,就能发布。”

看到消息的那一刻,我手里的烟差点掉在地上。原来我的文章不是没人看,只是需要再改改。我盯着晓雨的消息,反复看了三遍,心里的纠结突然消失了——对,我不能再跟老周去赌,我要试试写文章,哪怕赚得慢,哪怕第一次只有几毛钱,至少这是我靠自己的经历、靠自己的文字赚来的,踏实。

我立刻回复晓雨:“好的,我马上改,改完发给您。”然后关掉手机,坐在电脑前,开始修改文章。改标题的时候,我把原来的标题改成了《炒股亏光积蓄后,我靠写“翻车经历”赚房租:原来踏实比什么都重要》。改完后发给晓雨,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

那天晚上,我没再想炒股的事,也没再担心房租。我把炒股软件暂时卸载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等文章发布,不管收益多少,我都要坚持写下去。这一次,我不想再靠运气,不想再赌,我想靠自己的双手,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3

晓雨很快回复了我,说修改后的文章没问题,当天下午就能发布。点击“确认发布”按钮时,我手心里全是汗,鼠标都差点滑掉——这是我第一次把自己的故事公之于众,既怕被熟人认出来,又盼着能有人看到、能有一点收益。

发布成功后,我把文章链接转发到了一个几乎没人说话的大学同学群,没敢发朋友圈,也没告诉阿哲。然后我就坐在电脑前,每隔五分钟刷新一次后台。下午三点发布的文章,到五点的时候,阅读量只有127,收益显示0.8元。看着那“0.8元”,我心里有点凉,又有点庆幸——至少不是0,说明有人看了。

我正对着后台数据发呆,晓雨的微信弹了过来:“第一次发文能有这个数据已经不错啦,我当初第一篇文章阅读量才23,收益0.3元呢。”我赶紧回复:“真的吗?我还以为没人会看。”她发了个笑脸过来:“你写的内容很特别,既有炒股的真实经历,又有情绪在里面,读者能共情。你记得多观察生活里的小事,比如你之前写的996经历,再加点具体细节,会更打动人。”

原来晓雨以前是做会计的,跟我一样讨厌无休止的加班,裸辞后在家待了三个月,偶然间写了篇“会计职场吐槽”的文章,慢慢在平台站稳了脚跟。她跟我说:“别着急追求收益,先把内容写扎实,读者认可你了,收益自然会来。”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久,她教我怎么找选题,怎么写开头才能抓住读者,还把她的“写作时间管理表”发给了我——每天早上六点写一小时,下班后改一小时,不耽误其他事。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按晓雨的建议来写。早上六点准时坐在电脑前,有时写炒股时的焦虑:“有次看到股票跌了5个点,我不敢告诉父母,躲在阳台抽烟,烟蒂扔了一地,手指被烫了个泡都没感觉。”有时写996时的窒息:“连续加班一周,回家打开冰箱,发现里面的青菜都烂了,鸡蛋也臭了,那一刻突然觉得自己活得像个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