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窗外已是深夜,城市的霓虹在远处闪烁,映照在疲惫的脸上。我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笔尖悬停在空白的板面上,脑海中无数个方案在激烈碰撞、湮灭、重组。大学时代啃过的那些艰深理论、老刘公司经手的各种复杂案例、这半年多来没日没夜啃下的最新规范和研究文献……所有积累的知识碎片,在这一刻如同被无形的力量搅动、熔炼。

“或许…”我的声音在寂静中响起,带着一丝不确定,却又异常清晰,“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不纠结于局部加强…想想‘引导’。”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过来。

“引导?”年轻组员不解。

“对,引导!”我的眼神越来越亮,思路如同冲破闸门的洪水,“在核心筒与转换桁架连接的关键区域,我们设计一组‘耗能支撑’。不是硬抗,而是在强震发生时,让它优先进入屈服阶段,主动吸收、耗散掉大部分地震能量!就像…给这个节点装一个智能的‘保险丝’和‘减震器’!”我快速地在白板上勾勒出简单的示意图,“材料用低屈服点特种钢,配合特定的构造形式……”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倒吸冷气的声音和骤然亮起的眼神!这是跳出常规思维框架的大胆构想!

“天才!陈工!”刚才焦虑的组员猛地一拍大腿,“耗能减震!我怎么没想到!规范里新补充的章节有提到类似思路!但用在超高层核心筒转换层这种关键位置…”

“风险和机遇并存!”另一个组员激动地接口,“需要大量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验证!计算量会非常恐怖!”

“那就干!”我扔掉马克笔,斩钉截铁,“小王,你负责立刻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老张,搜集所有低屈服点钢材的性能参数和试验数据!李工,联系结构实验室,准备做缩尺节点振动台试验的可行性方案!所有人,今晚通宵,把初步概念和可行性报告给我做出来!天亮之前,我要看到它摆在刘总案头!”

命令一下,整个小组如同上紧发条的机器,瞬间高速运转起来。键盘敲击声密集如雨,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打印机的嗡鸣声不绝于耳。我坐回电脑前,双眼紧盯着屏幕,指尖在键盘上翻飞,调取着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案例资料,大脑以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