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个缠枝莲纹,”顾淮指着一张太和殿立柱的拓片,“明代时是三瓣花,清代改成了五瓣,因为‘五’在传统文化里寓意‘五福临门’。你们设计书签时用这个纹样,既美观又有寓意。”
林溪趴在桌上,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着:“顾淮,你怎么知道这么多?这些细节连我们室的老研究员都未必清楚。”
“跟着师父学了八年,”顾淮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怀念,“我师父是故宫的老修缮师,他总说,修文物就像和古人对话,得把每个细节都摸透了,才对得起祖宗留下的东西。”
他的眼神很亮,说起故宫的历史时,像是有星星在里面闪烁。林溪忽然觉得,眼前这个年轻的修缮师,身上藏着一种难得的坚守——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愿意沉下心来,用八年时间钻研木构纹样的人,太少了。
七月初,文创室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为即将举办的“故宫文化进校园”活动设计一批研学手册,需要结合修缮中的“太和殿屋脊走兽”元素。林溪主动请缨负责这个项目,但对着复杂的屋脊兽纹样犯了难——那些龙、凤、狮子的姿态各异,细节繁琐,稍不注意就会出错。
傍晚加班时,她对着电脑屏幕叹气,忽然听到敲门声。顾淮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杯:“还没走?陈瑶说你在赶研学手册的设计。”
“是啊,这些屋脊兽太难画了,”林溪指着屏幕,“你看这个‘狻猊’,爪子的姿势总画不对,史料里说它‘形如狮,喜烟好坐’,可我怎么都表现不出那种威严又慵懒的感觉。”
顾淮走过来,拿起她的手绘草稿看了看,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铅笔:“我给你画个大概轮廓吧,下午刚在屋顶检查过实物。”
他的笔尖在纸上流畅地游走,几笔就勾勒出狻猊的轮廓:头部微微低垂,前爪交叠,尾巴卷曲在身侧,果然带着一种“喜烟好坐”的闲适感,却又在鬃毛的线条里藏着威严。林溪看得入了迷,连他手腕上因用力而凸起的青筋都看得清清楚楚。
“修缮时我们会用3D扫描记录每个走兽的细节,”顾淮放下笔,“明天我把扫描图发你,你对着调整线条会更准确。对了,这些走兽不只是装饰,还代表着等级制度,太和殿有十个走兽,是故宫里最多的,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设计手册时可以加一段小科普,让学生们不仅看图案,还能懂历史。”
林溪用力点头,心里暖烘烘的:“顾淮,你真是我的救星!今晚能睡个好觉了。”
顾淮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嘴角弯了弯:“举手之劳。对了,这个给你。”他把保温杯递给她,“我妈煮的绿豆汤,解暑。”
杯子温热的触感透过掌心传来,林溪的心跳莫名快了半拍。她看着顾淮转身离开的背影,忽然想起他刚才画画时的样子,认真又温柔。窗外的月光洒进办公室,落在草稿纸上的狻猊图案上,仿佛给这古老的神兽镀上了一层柔光。
3 守护之心
八月的北京迎来了酷暑,故宫的游客络绎不绝,修缮组的工作却到了关键阶段——太和殿的匾额要重新悬挂,需要精准测量尺寸,确保与历史原貌分毫不差。顾淮带着团队在烈日下忙碌,汗水浸透了衬衫,却始终一丝不苟地核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