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群的气氛缓和下来,林澄趁机把展板下方“观众写下意见”的小盒子递到那女生面前,“你愿意的话,也给我们写一张便签。匿名的也可以。”

那女生想了想,拿过笔,写下:“不被偷走的人。”然后把便签折了折,放进盒子。

顾行朝她点头致谢,人群慢慢散开。林澄长长出了口气,在顾行目光里读到了同样的平复。他们肩并肩站了会儿,看着展板上的字一行行被风轻轻吹动。

“这样的事,会有很多。”顾行低声说。

“我知道。”林澄也低声,“但至少我们可以让它在这里被好好地讨论。”

黄昏时,他们又一次并肩走回宿舍区。天边的霞色很浅,像被人用水洗过的橘色丝绸铺在楼顶。林澄在心里想着,今晚要在本子上加两个新的注脚——一个给“醒”,一个给“不被偷走的人”。

回到房间,她第一件事就是把本子摊开,写下:

注16:醒,不只是睁开眼,还要找到那道让自己安下的光。

注17:不被偷走的人,在心里会更亮。

写完这两句,她停顿良久,拿起手机,给顾行发了一条消息:“醒的照片,我想要一张原片,放大到A3,挂在床头。”

几乎是秒回——“明早给你。顺便,桂花年糕还是粉丝?”

“桂花年糕。”她带了个微笑的表情。

手机屏幕在夜里亮了一下又熄掉。林澄合上本子,心里的那束光稳稳当当地落在注脚的句尾,像是有人替它打了一个不会散的结。

窗外的风细细的,从湖上带来一阵轻轻的水声,又很快融入到了林澄渐渐平稳的呼吸里。

第六章 雨中的图书馆与诗的注脚

雨来得突然,像春天藏在袖子里的一个小把戏,前一刻天边还挂着浅浅的蓝,下一刻云就翻了脸,灰得像一张揉过的纸。林澄从教室出来时,风已经带着湿意卷起地上的落叶,她本想快步走回宿舍,可书包里的本子提醒她——今晚是文学社的内部小会,要在图书馆二楼的澄心室讨论“十词十景”的下一阶段注脚。她抬头看了看天,伞在宿舍,她想,就这么冲过去吧,图书馆不远。

走到半途,雨点砸下来,先是零星的,像谁在上面试着洒水,后来就密了,砸在肩上凉凉的,带一点刺。她本能地低头,用手护着书包侧袋里的诗稿本——那里面有她昨晚写给顾行的诗注脚,还没来得及给他。她加快脚步,雨水顺着发丝滑进脖颈,凉意像一条细蛇爬过。她心里想,这雨来得不是时候,却又觉得恰好——春天总爱用这样的方式提醒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有意外,总有需要躲避的东西。

图书馆的台阶上,有人撑着一把黑伞,从侧门走出来。伞面很大,黑得像夜晚的一角,却在雨里显得格外稳当。顾行一眼就认出了林澄——她的身影在雨幕里有点模糊,但那种走路的姿态他记得清清楚楚,像一棵在风里微微弯却不折的树。他没多想,把伞往前一倾,快步走过去。

“林澄!”他喊了一声,声音被雨吞掉一半,却足够让她停下。她转头,看见他撑伞过来,那一刻雨似乎轻了些许,她的心也跟着轻了轻。

“怎么没带伞?”顾行把伞偏向她那边,伞沿的水珠滴